问题 | 根据规定出纳被骗怎么判刑?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根据规定出纳被骗怎么判刑? 1、被骗的一方一般不会被判刑,发现被骗后可以亲自到公安机关报警。 被诈骗分子诈骗了,当事人可以按以下方式处理: (1)收集与诈骗有关的证据。例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电子数据等; (2)收集完证据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认为要追究刑事责任,会立案侦查,对诈骗所得一律进行追缴并责令退赔; (3)如果退赔后不能赔偿全部损失的,受害人可向法院起诉,要求诈骗分子赔偿损失。 2、诈骗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1)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2)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 (3)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 (4)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 二、网络诈骗有哪些特点? 1、网络诈骗的特点包括犯罪工具高科技化,作案过程非接触化等。 网络诈骗通常是指犯罪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骗取他人财产的诈骗手段。如果犯罪的主要行为发生在互联网上,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来骗取大量公私财产。 此外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1)作案目标具有不特定性,资金流向具有复杂性; (2)作案依托网络技术为实施犯罪提供支持,手段呈现智能化; (3)作案过程具有隐蔽性,作案时间短。 2、诈骗犯和被骗对象通常互不相识,但在行骗过程中一般有较长时间的接触。 事主对诈骗犯的体貌体征有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个人经历、社会关系可能掌握一定线索。诈骗案件现场一般不具备勘查条件,但罪犯行骗时多留下实物证据,如伪造、骗取或窃取的介绍信、工作证、签订的合同,留下的字条等。诈骗惯犯往往用同样的手法连续作案、流窜作案。 三、具体怎样才属于诈骗行为? 1、只要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了他人的财产,那么就属于实施了诈骗行为。 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诈骗行为不构成犯罪可能会受到的处罚: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3、诈骗行为构成犯罪可能会受到的处罚: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通常情形下被骗的一方是不会被判刑的,如果公安机关追回了赃款,受害者还可以要回被欺诈的财产。但通常情形下钱财被追回来的概率是比较小的。如果对出纳被骗怎么判刑存在其他相关疑问的,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