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诈骗认定后,合同是否有效 |
分类 | 合同事务-合同效力 |
解答 |
一、合同诈骗认定后,合同是否有效 合同诈骗认定后合同是无效的,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而且违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二、合同诈骗是否一定要有书面合同 合同诈骗不是一定要有书面的合同。只要行为人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就构成合同诈骗罪。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三、合同诈骗案件的司法认定是怎么规定的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在司法推定时,应全面考察行为人以下各方面的客观因素: 一、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可分为完全履约能力、部分履约能力和无履约能力三种情形。 二、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诈骗行为,诈骗行为绝大多数是作为,而不可能是单纯的不作为。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三、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履行行为是否真实,应当结合履约能力的不同情形来判断。 四、行为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 五、行为人在违约后有无承担责任的表现。 六、行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 影响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包括主客观两种情况。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法律问题,所以应该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免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信上面文章的内容已经对合同诈骗认定后,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如果您还需要咨询相关的其他问题,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