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嫌疑人涉嫌23万诈骗罪判几年刑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嫌疑人涉嫌23万诈骗罪判几年刑? 诈骗23万属于诈骗数额巨大的情形,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诈骗罪的其他量刑规定是: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23万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 (二)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 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诈骗数额不到数额较大标准的。对于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小,危害不大的行为,不能以诈骗罪论处。刑法对本罪的构罪条件以数额较大为唯标准,因此,不论诈骗情节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危害后果有多严重,只要数额没有达到较大的标准,都不能以诈骗罪论处。另外,刑法已经取消了惯骗罪,因此,不能再对虽有多次诈骗行为,但诈骗数额尚未达到较大的行为人,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三、诈骗罪与绑架罪的区别有哪些? 诈骗罪与绑架罪的区别是很大的,诈骗罪属于利用欺骗的手段对当事者的经济财产进行侵犯,而绑架罪一般则是通过暴力的手段要求当事者的亲属支付一定的资金,两者在实际犯罪事实上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完全不同的。 1、诈骗罪 (1)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及其正常活动。 (2)犯罪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故意,其犯罪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 (3)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的行为。 2、绑架罪 (1)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 (2)客观方面。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的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 (3)主体。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主观方面由直接故意构成,并且具有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的目的。 在我国的刑事案件处理的司法实践中,犯罪行为人犯诈骗罪的,此时是比较常见的,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的同时,也实施了绑架的行为的,或者是在绑架过程中进行了故意伤害的,此时都是需要进行合并处罚的。 故此通过文章的论证,犯罪嫌疑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达到二十三万元的,属于数额巨大的情形,一般情况下量刑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判处罚金的处罚。嫌疑人诈骗公私财物,并且数额较大的,量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同时或单独判处罚金的处罚,以上的观点为23万诈骗罪判几年刑的回答。如果您对于这方面还有疑问想要了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咨询专业律师了解。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