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总则显示公平的民事行为包括哪些 |
分类 | 诉讼仲裁-诉讼仲裁法规 |
解答 |
![]() 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民法总则》将被废止。 一、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什么? (1)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实施的民事行为。如某古董收购商下乡以极不合理的价格收购古董的行为就是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对于合同是否显失公平进行判断的时间点,应当是订立合同之时为标准。故合同订立以后发生的情势变化,导致双方利益显失公平的,不属于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而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处理。 (2)显失公平与胁迫、乘人之危不同。 显失公平中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完全出于自愿,只是因为欠缺经验而作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导致了客观上的显失公平。而在胁迫、乘人之危情形下,虽然其结果可能也表现为显失公平(并不必然是显失公平),但是胁迫和乘人之危情况下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是出于自愿的结果。 二、《民法典》的八大亮点有哪些? 变化考点1 : 自然人出生、死亡时间按照以下顺序认定:“出生证明记载→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其他证明”,改变了《民通意见》规定的“户籍证明记载→出生证明记载→其他证明”的顺序 变化考点2 : 第16条:胎儿在涉及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方面,视为具有权利能力,但其分娩时为死体的除外。 该规定将对胎儿利益保护的范围从《继承法意见》第45条确立的遗产“特留份”制度扩大到“接受赠与”。 变化考点3 : 自然人限制行为能力的年龄起点从10周岁改为8周岁。 如果不明白为什么如此修改,不妨走访幼儿园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变化考点4 : 监护制度 (1)取消“有关组织指定前置”,有关当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2)增加规定“临时监护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遗嘱指定监护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监护”,即完全行为能力人“未雨绸缪”,与相关主体事先协商确定自己日后的监护人。 (5)规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监护人资格与“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义务分离,即被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继续履行相关义务。 变化考点5 :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1)确立财产代管人“轻过失免责”规则。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时间的认定:一般情形为“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特殊情形为“意外事件发生之日”。 (3)规定撤销死亡宣告后婚姻关系自行恢复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愿自行恢复。 考点6: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去“合法性”,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于是存在“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之实质区分。《民法典》果断去掉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评价,即只要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都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变化考点7 : 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 (1)不再区分单方行为与合同行为。只要行为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在满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为能力范围实施的行为,均效力待定。 (2)该规定结束了旧法时代对“单方行为”与“合同行为”效力区别评价的局面(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单方行为一律无效,合同行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变化考点8: 撤销权的行使期限 《民法典》中撤销权的行使期限采取一刀切的规范模式:主观标准1年。 《民法典》将其分为三种情形: (1)欺诈、显失公平——主观标准1年; (2)胁迫——胁迫行为结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误解——主观标准3个月。 此外,上述三种情形均受最长除斥期间5年(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首先小编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指的是其中一方当事人利用自己的优势或者是对方的没有经验,从而使双方成立明显不公平的民事行为,其次,显失公平和胁迫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实在是不能够了解,小编建议最好在当地找律师进行咨询。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