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律规定诈骗16万怎样判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法律规定诈骗16万怎样判 诈骗16万涉嫌诈骗罪,属于诈骗罪中数额巨大的情形,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如何认定诈骗犯罪的共同犯罪 满足以下条件的,才能认定诈骗犯罪的共同犯罪: (1)诈骗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 (2)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3)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诈骗的故意; (4)各共同诈骗犯罪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彼此联系,互为条件; (5)共同诈骗行为造成了总和犯罪结果。 《刑法》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三、怎么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 满足以下要件标准构成诈骗罪: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 (二)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诈骗罪在主观方面通常表现为直接故意,只有满足诈骗罪构成要件标准才能判定为诈骗罪,达到数额较大范围内,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诈骗金额达到16万,通常可判处3~10年有期徒刑。以上是关于诈骗16万怎样判的相关介绍,还有其他想咨询的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