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不知情助人诈骗需要承担多少赔偿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不知情助人诈骗需要承担多少赔偿 若被害人对于案件中的相关情况毫不知情,那么通常情况下并不构成诈骗罪,亦无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然而,要判断某人对某件事究竟是否知情,除了需要考虑其自身提供的供词及辩护外,还应综合考察其他犯罪嫌疑人以及证人的说法、被害人的指控等等。这里,所谓的“知情”涵盖了实际知情与应当知晓两种情况。若某人属于应当知晓的范畴,那么他/她同样可能会被认定为共同犯罪分子。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获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从客观角度来看,该罪行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利用欺骗手段,获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具体而言,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欺诈行为;而欺诈行为从形式上看,可分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大类别,它们本质上都能让被害人误入歧途; 其次,欺诈行为使得对方产生误解,即便对方在判断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误,也不会影响到欺诈行为的成立; 再者,成立诈骗罪的前提条件是被害人在产生误解后做出了财产处分; 最后,欺诈行为使得被害人在做出财产处分后,行为人得以获取财产,进而导致被害人的财产遭受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不知情逃逸怎么处理 对于驾车逃逸所产生的处罚事宜,我们可以归类如下: 首先,针对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其处罚标准可做如下解读: 1)若因此种违法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但肇事方并未构成犯罪,那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对其实施处罚,罚款金额在二百元至二千元之间,拘留情节也可依据情况而定,期限为十五天以下; 2)若逃逸行为涉及到机动车驾驶员造成他人轻伤以上或死亡的交通事故,尽管尚未构成本罪,但仍应一次性扣除12分; 3)若仅涉及到行人轻微受伤或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罚款金额依旧是在二百元至二千元之间,同时一次性扣除6分。 其次,当逃逸行为达到刑事犯罪程度时,相关处罚标准如下: 1)如交通肇事逃逸等行为构成犯罪的话,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同时需注意的是终身不能再次获得机动车驾驶证的风险; 2)如果在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公然制造重特大交通事故,导致人员重伤甚至死亡或者导致公私财产严重损失以及逃跑等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标准,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3)对于伤者尚未死亡,然而若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带着受害者离开事故现场之后再进行隐藏或者遗弃,导致受害者在无法获得救助的情况下死于严重残疾,则应该按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和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