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纠纷赔偿和程序是怎样的 |
分类 | 劳动纠纷-劳动争议 |
解答 |
一、劳动纠纷赔偿和程序是怎样的 劳动纠纷赔偿的法律规定和程序究竟是怎样的 在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有权选择与雇主进行友好协商解决问题,亦可寻求工会或第三方的帮助,共同协商以达成合理的和解协议。 此外,如果劳动争议纠纷无法通过友好协商得以解决,当事人可自愿提出申请,寻求当地调解机构的协助,以实现矛盾的缓解和解决。同样地,若当事人不愿意接受调解或调解未能成功,抑或是即使达成了调解协议但未得到遵守,他们均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对于仲裁结果不满的情况下,除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特殊情形之外,当事人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劳动纠纷工伤赔偿及流程是啥 劳动纠纷中工伤赔偿主要涉及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流程如下: 首先,员工应在事故发生后1年内申请工伤认定,需提交相关材料如劳动合同、事故报告等。工伤认定部门审核后作出认定决定。 接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确定伤残等级,这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 然后,根据鉴定结果及相关规定计算赔偿金额,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事宜。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整个过程中,员工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医疗单据、工资发放记录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劳动纠纷诉讼时效和证据是如何的 劳动纠纷诉讼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上述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证据方面,劳动者需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如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工作证等。对于劳动报酬纠纷,还需提供工资数额、计算方式等相关证据。在劳动纠纷中,证据的收集和保存至关重要,应及时保留相关文件、邮件、聊天记录等。若证据不足,可能会影响诉讼结果。总之,劳动者要注意诉讼时效,积极收集和保存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纠纷赔偿涉及法律规定和程序。劳动者可先尝试与雇主协商,或寻求工会、第三方协助达成和解。如协商无果,可申请调解或仲裁,不服仲裁结果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途径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