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酒后逃逸怎么处罚新交规 |
分类 | 交通事故-醉驾 |
解答 |
一、酒后逃逸怎么处罚新交规 在道路行驶中,酒驾逃逸无疑会严重威胁公共安全。 依据我国交通法规,当机动车驾驶员在饮酒之后进行驾驶,然而却引发了重要交通事故,情节达到犯罪程度者,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且同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使当事人终身都无法获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资格。而对于那些意识不清、醉酒状态下仍坚持开车、并最终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驾驶员而言,除了要接受以上严厉惩治措施之外,更是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一处理结果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判定和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二、酒后逃逸怎么认定 对于酒驾逃逸这一情况的确认与评价,通常需全面考虑诸多关键要素。 首先在于喝酒的客观事实,一般通过检验酒精浓度等技术手法加以确认。 其次当交通事故已致发生时,相关人士明明知道已经产生了损害结果,但却未能依照相关法规履行应当承担的救援和报警责任,同时也未在现场等待相应的处理过程,擅自离开事故现场。在法律层面,按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所明确规定:在公路或街道上发生交通事故,驾车者有必要立即停车,保护好事发现场;如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驾车者则必须立即实施救治伤员,并且要迅速向执勤中的交通警官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汇报。若为了抢救伤员需移动现场,应当做出明显的标记。车上乘客以及过路的驾驶员、行人都应该提供援助。酒后逃逸的行为性质极其恶劣,将会带来更为严厉的法律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三、酒后逃逸怎么判刑最轻 关于酒驾逃逸行为的判刑程度所依据的因素较为复杂多元,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事故所导致的具体损失与影响;驾驶者体内的血液酒精浓度水平;以及逃逸事件发生之后的相应处置手段等等。总的来说,假设在酒驾逃逸之后并没有引发严重事故,同时犯罪嫌疑人员随后采取自首行动、积极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并且承认自身罪责,那么他/她很可能会面临相对较轻的刑事处罚。换言之,如果嫌疑人能够守时如约参加法庭调查,诚实汇报其违法行为,表达出自尊悔过的真实诚意,那么此种情况下的法院量刑过程中往往也会对此给予充分的考虑和考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酒驾逃逸行为严重威胁道路安全,不仅危害自身,更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风险。此类行为必须严厉打击,以维护公共秩序和公众安全。呼吁大家遵守交通法规,切勿酒后驾车,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出行环境。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