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事故逃逸的认定标准
分类 交通事故-交通肇事
解答
律师解析:
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事故肇事之时,罔顾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得因该起事故引发的民事、刑事以及行政责任无法明确界定,其目的在于推卸自身责任并试图逃脱惩罚。
对于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判定,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应考虑行为人是否明确知晓自己已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项考量不仅仅依赖于行为人的口头陈述或供词,还需结合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时间、地点、路况环境,以及行为人所具备的相关知识、经验等客观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真的意识到事件发生。
若有人因为完全不知情而驾车离去,则因其缺乏主观认知的因素,故不宜将其视为“交通肇事逃逸”的范畴;
其次,应考察行为人是否有明显试图逃避法律责任的意图,譬如逃避刑事法律责罚,亦或是试图躲避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的制裁。
再者,应当重点关注行为人有无实际实施逃避现场的举措。
只有发生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且在行为人首次接受官方处理之前这段时间进行的逃逸行为,方可构成我们法规中所提及的“交通肇事逃逸”。
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即便逃离现场后又因良心发现重新回到现场接受处理,抑或是逃离现场不久就被及时阻止或抓捕归案,都不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节判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然而,“交通肇事逃逸”绝不能等同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只有在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已然构成了“交通肇事罪”的情况下,才能适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逃逸”仅仅作为加重刑罚程度的依据。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6: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