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终止合同与解除合同的区别 |
分类 | 合同事务-合同终止 |
解答 |
律师解析:
解约与终止合同这两者间的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一,适用范畴的差异。 合同终止这一规定仅适用于一类特殊性质的合同,这类合同被称为继续性合同,也就是说,由于其债务的履行无法通过一次性的行为来实现,必须依赖于持续的过程才能够达成,例如我们常见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以及建筑工程合同等等。 然而,相比之下,合同解除的规定原则上仅仅适用于非继续性合同。 第二,约束条件的多样化。 合同终止不仅可以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运用,同时它对于那些未曾违反合同的情况同样适用。 但是合同解除这一措施,则主要指向于合同双方中一方违约的情境。 第三,法律效果的显著性。 合同终止仅仅是将合同关系向着未来的方向推移,它并不会产生溯及力,所以也就代表着不存在恢复原有状态这样的法律后果;反之,当发生合同解除时,会使合同关系如同电影倒带一般回到过去,从而产生恢复原来情形的法律效应。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
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 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第五百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履行; (二)债务相互抵销; (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四)债权人免除债务; (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第五百六十二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 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五百六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