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诬告陷害行为如何定罪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律师解析:
1、诬告陷害罪的裁判惩罚范围在于,以捏造之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意图令其承受刑事责任追究,若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若由此导致严重后果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罪与错告之间的区别可参考设立在本条第3款项中的规定: “倘若并非故意做出诬陷行为,而只是误报或者披露真实情况存在偏差的,则不适用于上述条款的规定。 ”此处所说的错告,既是指对他人涉嫌犯罪之事的错误指控行为; 而“检举失实”,是指揭示他人罪行,但所述事件真相与实际状况有极大出入甚至部分内容不符的行为。 现行法律明文规定: “我国每位国民均有权对任何国家政府机构及其工作者的违法行为及失职表现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然而不得凭空捏造或扭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仅此一点便明确区分了诬告与错告在性质上的本质差异。 诬告与错告在主观意愿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前者是蓄意捏造事实,进行虚假的告发,属于犯罪行为; 后者则源于对具体情形了解不足,或是认知有所偏颇,从而在控告、检举过程中发生误解。 2、一旦有人恶意捏造事实,对他人实施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遭受刑事追究,且情节严重者,根据现行法律应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若因此产生恶劣影响的,则可能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惩罚。 然而,如果行为人并非有意诬陷,而是因失误导致误报,或者检举内容真实性受到质疑的,那么他们将不受上述两个条款的制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身为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犯下此类罪行的,将会面临更为严厉的惩戒,即必须受到从重处理。 总而言之,诬告与错告之间的区分不仅取决于主观意图,还关系到行为客观结果以及法律的严格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