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减刑假释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处罚辩护 |
解答 |
律师解析:
减刑与假释的机制所带来的优势与劣势均为共生的两面性。
首先,从其益处来看: 第一,减刑及假释的初衷在于对罪犯进行教育及矫正,以期引导他们积极地反思过错并重新开始。 第二,将减刑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在刑法典中予以明确规定,无疑会极大地激励正在服刑的罪犯积极投入改造过程,认真反省自己的罪行,从而实现自我革新,成为全新的个体。 第三,假释作为刑罚执行制度中的一环,其核心目标在于推动罪犯的改造进程以及重返社会,进而达到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终极目标。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问题: 第一,基于罪犯悔改表现的减刑、假释的主要评判依据是计分考核制度,然而,计分考核的实施者是监狱干警,他们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无论怎样细化考核标准,都无法完全消除权力寻租的可能性。 第二,由于教育、矫正效果需要通过具体的考核分数来衡量,这就导致了那些能够获得较高考核分数的罪犯更容易获得减刑或假释。 在实际情况中,那些思维敏捷、善于掩饰、目标明确的罪犯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考核分数; 而那些真心实意地投入改造,但由于缺乏一技之长且行动较为缓慢的罪犯,其考核分数往往相对较低。 职务犯罪罪犯之所以更易获得减刑、假释,除了其他人为因素之外,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条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一条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