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律规定犯罪行为都有哪些?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 一、法律规定犯罪行为都有哪些? 一切违反我们国家刑事法律当中所规定的行为都是属于犯罪行为,可以构成犯罪的行为一般包括不作为以及作为。在法律规定其有作为的义务的时候拒不作为的,也是会构成犯罪的。我国《刑法》规定,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违法犯罪活动的具体内容应当参照《刑法》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因此,一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当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进行认定。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了十章共四百多条罪名,在这里我们显然无法一一列举。就大的范围来说,侵犯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他人财产、人身权利等,构成犯罪的行为,都属于违法犯罪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未遂怎么处罚?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以上知识就是小编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解答。我国《刑法》的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只有在《刑法》的保障之下,我们的生活在能够更加的平稳安定。 三、犯罪行为的特征是什么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行为的特征是指: 1、主体性,行为的主体性涉及行为主体的问题,揭示了行为是人的行为,将一定的行为归属于人; 2、举止性,因果行为论曾经强调行为的有体性,即行为人在意欲的支配下,必须导致身体的运动,并惹起外界的变动,具有知觉的可能性; 3、自愿性,行为的自愿性,只有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才可归类于行为人; 4、实行性,行为的实行性,是指作为罪体之行为具有实行行为的性质,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 犯罪的最根本特质是有危害性、违法性、侵害性和惩罚性,具体如下: 1、危害性,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指触犯刑律,即某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3、侵害性,法益侵害性是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 4、惩罚性,应受惩罚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它表明国家对于具有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为的刑罚惩罚。犯罪行为是指对社会有危害性,触犯我国相关法律,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称作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符合犯罪四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其中作为罪体客观方面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 法律规定犯罪行为都有哪些,这个问题在上述文章当中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解答犯罪行为,都是需要按照我国刑事法律当中的规定来追究刑事责任的。看完上文内容后,还有其他想要咨询的问题,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会有专业律师为您解答。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