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故意犯罪的认定条件有哪些?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故意犯罪是犯罪构成中的主观要件之一。即故意心理状态。中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刑法上的过失犯罪处罚是怎么规定的?刑法上的过失犯罪处罚是: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实际的犯罪事实结果来进行判决处理,特别是对于当事人不能抗拒的行为导致的过失责任,在法律上并不认定为犯罪活动。 (2)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认为是故意犯罪。希望结果的发生和放任结果的发生,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刑法理论上,前者称直接故意犯罪,后者称间接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心理状态,就是指犯罪人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它具有综合性、持续性、情境性、独特性和外露性的特点。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犯罪事实的两个不同类型,在法律上都是需要追究相关责任的,但不同的原因导致犯罪事实所面临的处罚结果是不同的,当事人的犯罪事实还需要结合实际造成的后果来进行量刑和判决,避免法律适用错误。 在上面的文章内容中,我们已经解答了关于故意犯罪的认定条件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大家已经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了。如果本篇文章还没有完整解答您的问题的话,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专业律师可以在线为您解答。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