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
问题 | 法律行为 |
分类 | |
解答 |
![]()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萨维尼给法律行为的定义是“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不可缺少的核心构成要素,这一概念恰恰强调了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要素与所产生的私法效果。人必须按照当事人的意思安排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行为才能产生主体预期的后果,当事人必须要能自由地作出意思表示,且这种意思表示能够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拘束力。 二、法律行为的分类1.以法律行为所生效力区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处分行为再分为物权行为与准物权行为。 3.以行为的表现形式区分: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4.根据法律行为是否合法,其可分为两类:①违法行为。即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既包括作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包括不作法律所要求的行为。违法行为,根据其违法的性质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可以分为严重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两类:严重违法行为,通常指触犯刑法的行为,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属于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是指犯罪以外的违法行为,例如:违反民事法律应受到民事制裁的,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经济法规应依法追究其经济法上的责任的,属于经济法的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规应受行政处罚的,属于行政法的违法行为。②合法行为。即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由此而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非常广泛。例如,职工的录用、买卖合同的缔结等等。
三、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1.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儿童、精神病人,以及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因此法律行为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 2.单纯的心理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但无犯罪行为则不能视为犯罪和法律行为。因此法律行为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具有的外部的表现。 3.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恋爱等不是法律行为。因此法律行为必须为法律所确认而发生的法律上的行为。 四、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法律行为相关词条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