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法律行为
分类
解答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萨维尼给法律行为的定义是“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不可缺少的核心构成要素,这一概念恰恰强调了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要素与所产生的私法效果。人必须按照当事人的意思安排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行为才能产生主体预期的后果,当事人必须要能自由地作出意思表示,且这种意思表示能够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拘束力。

二、法律行为的分类

1.以法律行为所生效力区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处分行为再分为物权行为与准物权行为。
2.以意思表示个数区分: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契约行为)、多方(共同)行为。

3.以行为的表现形式区分: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4.根据法律行为是否合法,其可分为两类:①违法行为。即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既包括作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包括不作法律所要求的行为。违法行为,根据其违法的性质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可以分为严重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两类:严重违法行为,通常指触犯刑法的行为,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属于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是指犯罪以外的违法行为,例如:违反民事法律应受到民事制裁的,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经济法规应依法追究其经济法上的责任的,属于经济法的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规应受行政处罚的,属于行政法的违法行为。②合法行为。即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由此而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非常广泛。例如,职工的录用、买卖合同的缔结等等。

 

三、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1.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儿童、精神病人,以及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因此法律行为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

2.单纯的心理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但无犯罪行为则不能视为犯罪和法律行为。因此法律行为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具有的外部的表现。

3.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恋爱等不是法律行为。因此法律行为必须为法律所确认而发生的法律上的行为。

四、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5.法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和侵权行为等。

法律行为相关词条

  •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

  • 违法行为

    是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 合法行为

    是指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 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设定一定的期限,并将期限的到来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依据,这种民事法律行为就是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