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李林 |
分类 | |
解答 |
![]() 个人简历李林,男,汉族,1955年11月生,山东招远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2年入伍,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理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法学系主任。 1970—1972年 云南省医疗器械厂工作 1972—1980年 陆军第11军第31师战士(其间: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荣立三等功) 1980—1980年 云南省参事室干部 1980—1984年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学习 1984—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7—199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理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博士生导师(2000年)(其间:1987—199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理学专业在职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 亚研究所博士后) 1999—200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 2001—2004年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2004—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法学系主任(其间:2011年3月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社会兼职
2003 年9月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8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之一;十届全国政协2005年第六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之一;1997年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 法"撰稿人之一;2000年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西部大开发与中西部发展的法治保障"课题组成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1次集体学习"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第12次集体学习"法制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题组成员和主要撰稿人之一;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学习讲座"法学理 论的几个基本问题"课题组成员。 学术观点法理学中 国法理学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从演绎的角度看,它的理论前提较难系统地、逻辑地、科学地推导出法理学一整套价值、范畴、规范;从归纳的角度看,它又 不能通过部门法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从中概括出法理学生长所需要的东西,并用来指导部门法学,因此部门法理学、法哲学的出现势所必然。形象地讲,中国的法 理学处在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改变这种局面的主要出路,在于寻找中国法理学的根,或者叫做"原生点"。在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之 前,中国是很难产生世界级法理学大师的。 立法学立 法学至少应当包括立法原理、立法主体、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立法监督和解释、立法行为等部分。目前我国的立法学研究,最欠缺的是立法原理、立法 行为研究。过去10多年中,在立法研究方面做得领先一些的是:立法主体中的立法机关、立法助理制度研究,立法体制中的立法权限划分研究,立法程序中的会期 制度、听证制度、质询制度、法律修改、立法民主化等的研究,以及立法价值、立法发展、立法与全球化等的研究。 人权和法治1991 年即撰写内部报告,建议中国应当使用人权概念,高举人权旗帜,加强人权保护。此后,对人权的概念、人权与公民权、人权与文化、国际人权与国家主权、人权与 宪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在法治方面,认为依法治国主要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说服领导人和群众, 接受法治,实施法治。中国社会接受法治是一种功利性的、趋利避害的选择,而不是理性思维结果,因此主要应用功利的方法去推进依法治国,解决如何实施和实现 依法治国的问题。法制改革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内部条件,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的 过程中,通过立法改革、行政执法改革、司法改革、强化监督、更新法律观念等,完成中国法制改革;领导重视、群众参与和政治体制改革学习,同时借鉴、吸收人 类法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之与中华文明结合、交汇起来,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外部条件。内部研究报告《建议采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法》,对将" 法制"改为"法治"起了些许作用。 宪政民主法 理学对现实的回应以及与现实的结合,必然导致包括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宪法等在内的宪政问题,这些范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研究法理学问题,应 当与这些相关范畴结合起来,法理学才能底蕴,有深度和广度。研究民主问题,应当把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看待,把民主建设与依法治国、人权保 障结合起来,与宪政结合起来,用宪政理念、架构和运行机制来整合建设法治国家的一系列要素。 主要获奖成果
主要学术论文
主要学术著作
主要研究报告
名家专访中学造田,青年从军 军营里苦读《政治经济学》 李林还记得,曾经有一次,与死神擦肩,并因此荣立了三等功。至于当时的细节,想必是深刻在脑海里的,他却笑笑,不愿多说,“死神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经历了这种考验,让我学会了思考,思考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李林受邀回故乡,为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立法培训班做讲座。讲座场地安排在省委党校大礼堂,他自己则住在位于闹市区国防路的人大服务中心。大家也许并不知道,人大服务中心这个地方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个曾经属于云南省委 的大院里,李林有着太多童年记忆。 云南本土漫画家李昆武的孩提时代,也是在这个大院里度过的,他和李林是特别好的发小,从小一起长大。这次讲课之余,两人抽空相聚,叙及一些故人旧事,难免感慨良多。 他们在院子里及周边走了一圈,试图找寻一些当年的痕迹,好歹还是找到了两处,聊以慰藉。“有一栋相当破旧的小楼,应该是我家当年住过的,还有一处圆石平台,是我们经常去玩的地方。除此之外,便什么都没有了。” “昆武前面的生活经历和我非常像,他作品《从小李到老李:中国人的一生》里的故事,基本上我也都经历过。”李林非常典型的那张学者面孔开始有些“软化”,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李 林祖籍山东招远,父亲是当年从部队抽调到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学习的首批学员之一,毕 业后,主动请求分到“最艰苦的边疆”工作。1955年,李林在昆明出生,从小有着不错的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但是,刚上到小学四年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当 时完全无法理解的小男孩儿,便很无辜地被裹挟着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更奢谈学习。 后来,虽“复课闹革命”时又上过两年初中,但其中至少10个月时间都在劳动,“响应政府号召,参加围海造田呀。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和饭盒,顺着海埂路走啊走,走10多公里路程一直到滇池,每天都要干上三四个小时,然后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原路走回家。”李林回忆。 初中就这样混毕业了,可以继续上高中,或进工厂。李林却选了后者,“其实我非常喜欢读书,但在那个时代,有时不得不放弃读书。”于是,不满15岁的他,成为了云南省医疗机械厂的一名工人。 约 两年后的1972年12月,部队到工厂征兵,李林立即应征,成为了某部高炮营驾驶 班战士。“部队先是驻扎在大理洱源方向的邓川,呆了5年,后来到了下关,1978年调到中越边境,第二年2月17日接到命令打到越南边境的封土县,一直打 到3月5日,就撤了回来……”这些久远的记忆,李林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随口便能娓娓道来,而且连许多具体的日期都清晰无误。 学会思 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部队图书室仅有的那几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 命》、《政治经济学》,几乎都被他翻烂了、读透了。还想读,就只能是军营里最容易找到的各种政治方面的文件,这竟也成为了他的一大嗜好。从后来的走势看, 恰是在部队的这几年,为他在法学、民主、人权、政治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高考,为圆梦想 创造人生第一个“奇迹” 李 林明白,正是父辈代为做的这个选择,成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他的校友 中,走出了梁治平、贺卫方、王卫国、龙宗智、顾培东、江山、陈桂明、张新宝等诸多堪称当代法学泰斗及楚翘的人物,也有不少入仕,成为中国政法系统的实权 派,从而立体地构成了备受关注的“西政现象”。 离开部队,李林退伍到了云南省政协参事室,待遇不错且领导对他很好。没多久,他却决定还是去读书。“那时我已经25岁。领导们起先都不同意,我说,你们就让我考一次试试,我一直都有这个梦想,给我一次机会,如果考不上,我就死心了。” 或 许是领导们觉得李林考大学太不靠谱,抱着一种“欲擒故纵”的态度,叮嘱备考期间不要耽误工作,便不再反对。亲友们的看法也大致如此,有的亲友甚至还来大泼 冷水。李林自己心里同样毫无把握,“我呀,就小学四年级的功底。”随后,李林报了 昆八中的高考夜校补习班,白天坚持上班,晚上熬夜补习。 “当时我自己定的高考策略是这样:数学和英语基本就不拿分了,能答多少题就算多少,重点是突击语文、政治、地理、历史。最后,竟考了310多分,比重点录取线还超了10多分。”在所有人看来,李林简直是创造了人生的第一个“奇迹”。 填报志愿的时候,李林听从父辈亲戚的建议,选择了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即后来的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当时有人说,这是所“稀烂蒸发大学”,因为当时学校基础建设非常差,重庆很热,经常下雨,雨后校园里到处都是污水烂泥,去报到时必须带上水胶鞋和凉席。 那是1980年,同年,好朋友李昆武则选择在昆明当地进入了媒体。当然,不管当时有多少人多么地看好这两个意气风发的小伙,恐怕都没法想象,多年以后,他们一个会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法学家,一个则成为了蜚声国际的大漫画家。 不回云南,也不从政 投身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我在西政期间还没能确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但确定了不做什么,那就是不回云南发展,也绝不从政。”李林解释,因为父亲当年在省监委工作时查办过一些处级以上的干部,加之文革派系因素,学了政法以后,他对中国政治和法律的复杂性有了不少了解。 “毕业前,云南省委组织部到西政选第三梯队后备人才,学校优先推荐的几个人中就包括我。”让老师和同学们惊讶的是,李林明确拒绝了这个许多人艳羡不已的机会。之后,李林选择了考研,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 1987年获硕士学位,随即进入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理学研究室工作,紧接着又继续在职攻读博士。再后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学,并完成博士后研究。 李林被高层注意到的第一次亮相是在1998年。 那 一年,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到中国社科院担任院长、党组书记。“李铁映院长要做‘一号工程’,研究社会主义民主问题,实质就是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理 论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我被指定加入课题组。”李林记得,一次会上,李铁映鼓励大 家“关上门什么都可以讨论,什么问题都可以研究”。 “我 有点惊讶,参会的领导和那些资深专家的思想竟一个比一个解放。”李林作为“小字辈”,坐在场中相当紧张,就“依法治党”的问题,做了个简短的发言,“依法 治党,就是执政党的外部行为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内部行为要用党章、党纪来规范。”当年,不管学界还是党内,都还极少有人触及这个“敏感领域”,在 座的领导和专家们不由对课题组中这位最年轻成员的发言表示侧目。 2001年初,李林调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3年多后重回法学研究所,2005年成为该所第八任所长。 关注现实,影响政治 学术影响不等于干预 据《环球人物》杂志报道,自2002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共进行过84次集体学习。什么人才能成为给国家最高层领导上课的老师呢?中国社科院各领域的专家们,曾多次进入“中南海讲堂”,作为法学研究所所长的李林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位于北京沙滩北街,与《求是》杂志社毗邻,这里曾是老北京大学地质馆旧址,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设计。现在它不仅是我国法学研究的头号重镇,更是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 采访中,李林提及政治局2002年12月第一次集体学习讲授宪法的情况时,并未明言自己是否参与。但晚报记者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他就是这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课题组成员、主要撰稿人之一,当时的讲座题目是《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而早在这之前5年即1997年,他便成为了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的执笔人之一,那次的题目则是《“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 以学术力量影响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渐渐成为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努力的方向。 公平正义,法制思维 “舆论审判”弊大于利 “司法的公信力,是要使国家有权威,有力量,这样才能支撑社会,才能从信仰上、制度上和行为方式上为社会提供可持续长久的程序公正。这个过程中,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而目前某些舆论审判案件的代价,我认为是弊大于利的。” 常年致力于研究中国法治现状的李林,其学术研究更加注重关注理论联系现实。 “我认为应该让法院依法去解决,哪怕判决结果与人们的期待有一点出入,也应该维护司法的权威。尽管,从法理上、事实上舆论审判可能都回归了民意,体现了‘民意的公正’,但它可能输掉的是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如果司法没有公信力,没有权威,这个社会就乱了!” “现 代社会,按我们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调查的结果来看,几乎所有人碰到利益矛盾纠 纷的时候,都会用‘公平正义’的道德武器来发声。要解决这些利益冲突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以法律为圭臬和依据,回归到程序正 义,回归到规则正义,同时兼顾结果正义也就是实体正义。” 这样的理念,也充分体现在了11年来11部《法治蓝皮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有几个原则,一是要用事实说话,二是具体选题要有普遍性,三是还要能上升到制度层面。” 李 林举例说,今年2月发布2013年的《法治蓝皮书》时,最受关注、最具爆发价值的 就是其中的《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状况调研报告》。“我们拿4个省的政府采购商品价格目录,和淘宝网、京东商城上一模一样的商品做比较,比较的结果是绝大 多数政府采购商品都要贵出30%,最多的甚至贵几十倍。这种政策性、体制性的‘腐败’问题要是解决了,比惩治几个‘国家级贪官’的反腐治权意义更大。” 晚报记者注意到,除一些全国的政策性、制度性专题外,《法治蓝皮书》还会关注一些地方性的、相对较“小”的主题,比如《宁波市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成都市及周边农民土地经济行为调查》等等。于是,便问是否做过自己家乡云南的什么题目。 李林想了想,给出否定的答案。稍后,又乐呵呵地说,“要是云南以后有什么法律事儿、遇到什么法治问题,符合我前面说的那几条原则,你告诉我,我立即就让他们(指《法治蓝皮书》主创人员)过来。”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