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夫妻离婚,银行贷款可以一个人还吗 |
分类 | 债权债务-夫妻债务 |
解答 |
一、夫妻离婚,银行贷款可以一个人还吗 在处理债务问题时,首要考虑的应为该债务的属性是否涉及到夫妻两人的共同利益。若该债务属于夫妻某一方的个人行为,那么理应由该个体独自承担;而若是属于夫妻双方均需承担的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经协商一致后,亦可由其中一方单独承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夫妻之间关于债务承担的约定,其对内与对外的效力是有所区别的。换言之,即使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决定由其中一方负责偿还债务,但这一约定仅对夫妻双方有效,并不会对债权人产生任何影响。在离婚诉讼过程中,当夫妻双方就债务承担达成一致性意见时,法院通常会在法律文书中明确标注“双方对共同债务仍有连带清偿责任”,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夫妻双方试图逃避债务。尽管夫妻双方签署的协议无法对抗夫妻共同债务的债权人,但它仍然对双方具有约束力。例如,若日后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导致未承担债务的一方的个人财产被强制执行或被起诉,那么该方有权根据此份协议书向另一方进行追偿。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夫妻一方在事后予以追认等共同意愿表达所产生的债务。也就是说,夫妻债务的形成必须满足“共债共签”的条件,即债务需要夫妻二人同时签字确认,即便没有签字,债务形成后,非举债方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承认过共同承担这笔债务,债权人也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加以证实。 第二种情况是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维持家庭日常生活所需所负担的债务。家庭日常生活所需是指按照当地一般社会生活习惯认定的必要支出,主要涵盖了正常的衣食消费、日用品购置、子女教育、老年人赡养等各项费用,这些都是维持一个家庭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开支。债权人只需证明债权债务确实存在且债务符合当地一般认为的家庭日常生活范畴即可,无需证明该债务实际用于家庭日常生活。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二、夫妻离婚,离婚协议有法律效应吗 对于离婚协议是否具备法律效应这一问题,我们需依据实际情形进行深入剖析与仔细评估: 首先,离婚协议仅仅在夫妻双方于婚姻登记机关完成相对应的离婚手续后才会产生效力。 其次,我们常常将离婚协议视为自夫妻二人达成共识并呈现出共同意愿的那一刻便已正式成立,即具体表现为签署离婚协议书之际已经成立。这里面主要包括三个原因: (1)参与离婚议题的行为方必须拥有与之相符的法律行为资格; (2)其所表达的意愿必须是诚实且单独的; (3)此项离婚协议不能违反法律或公众的伦理与价值观。而离婚协议的本质是夫妻两人为了达成终止婚姻关系的终极目标,专为财产分配、子女监护等方面问题而制定的统一性标准,它们均符合法律规定,同时也未损害到社会公益和道德准则。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就算离婚协议成功设立,也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发生效力。例如在离婚协议中的有关财产分配、子女抚养权归属等关键条款的设定,它们都需要以夫妻二人完全结束婚姻关系作为先决条件,如果两者未能实现此最终目标,那么此类约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意义。所以离婚协议对双方具有强制性法律约束力的唯一前提即是当事人在婚姻登记机关顺利完成协议离婚的重要步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在处理债务问题的时候,首要任务是确定该债务是否属于夫妇的共同债务。如果是个人债务,就应由借款人独自负责偿还;但若属共同债务,夫妇双方可以商议,其中一方来承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协议只在两家之间生效,并不当然影响到债权人的权益。在离婚诉讼过程中,法院会明确规定夫妇双方对于共同债务仍然负有连带清偿的义务,以防止有人试图逃避债务。共同债务必须满足“共债共签”的条件或者是用于家庭日常生活所需。作为债权人,他们只需要证明债务确实存在并且符合日常生活的范畴,而不必证明债务的具体用途。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