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怎样判定是否为肇事逃逸行为 |
分类 | 交通事故-交通肇事 |
解答 |
一、怎样判定是否为肇事逃逸行为 肇事逃逸,乃是指当路段发生了交通事故之后,相关人员为了规避法律责任,得以摆脱为了事故现场及其后续处理事宜而产生的法律责任,选择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事发现场并潜在躲避伺机藏匿的不当行为。 一般情况下,以下几种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在明确知晓所发生交通事故的前提下,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者放弃车辆逃遁于事故现场之外的; 由于当事人自认为对于事故的出现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从而选择驾驶汽车远离事故现场; 当事人具有酒精依赖或者缺乏驾照等违规行为,在收到报警通知后却未能严格遵守现场监管的规定义务,选择放弃车辆离开事故现场,并在实际中又返回的; 尽管事故当事人已经将受伤人员送至医院进行治疗,但是他们却未曾向公安机关报告此次事故并且毫无理由地离开了医院; 当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移交到医院治疗时,他们仅仅留下空洞无物的名字、无效的地址甚至无法正常提供联系方式,随后便离开了医院; 当交通事故当事人正在接受政府机构的调查期间,他们竟然逃脱了现场监管; 虽然事故当事人离开了现场并且坚决否认曾经发生过交通事故,但是经过确凿的证据证实,他们应当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事故; 即使通过多方沟通和协商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者在此过程中给予的赔偿金远远不能满足相关需求,然而交通事故当事人并未留下他们的真实身份信息,反而凭借着有效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强硬地离开了现场。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怎样判定是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 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在性质和施行依据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刑事拘留乃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所设定的强制性手段之一,而行政拘留则源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所规定的一种惩戒方式。 其次,二者针对的对象亦有所区别。刑事拘留主要针对那些触犯了刑事法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现行罪犯或者重大嫌疑人员;而行政拘留的对象则主要是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人。 再者,二者的实施目的及最终效果也大相径庭。刑事拘留的主要目的通常是为了将被拘留者转化为逮捕对象,而行政拘留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惩罚和教育,且在行政拘留期结束后,教育和惩罚便告终结。 此外,二者在羁押时限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刑事拘留的羁押期限一般为3至7日,最长不得超过37日;而行政拘留的羁押期限则为1日以上,但不超过15日。 最后,二者的适用主体也各有不同。公安机关以及人民检察院享有刑事拘留的权力,其中,公安部门还可依法行使行政拘留的决定权以及执行权。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七十周岁以上的; 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肇事逃逸是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为了规避自身应负的法律责任,故意采取驾车或者遗弃车辆等方式,从现场逃离的行为。该行为的判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知道已经发生了事故却仍然选择逃离;自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而选择离开;在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未能尽到应有的义务;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故意隐瞒相关信息以逃避调查;虽然否认事故的存在,但是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其确实发生过。无论当事人与受害方之间是否达成了和解协议,只要在处理过程中没有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就可以被判定为肇事逃逸。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