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犯罪情节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一、什么是犯罪情节 所谓犯罪情节,是指犯罪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各种具体细节状况。 在我国现行的刑法制度中,对犯罪情节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主要分为定罪情节以及量刑情节两大类别,而其中,定罪情节还可进一步细化为基础情节及加重或减轻情节两个小的分类层次。 前者主要用于区别罪行是否得当,后者则是针对轻罪和重罪的划分。 此处所提及的“情节”,主要是指作为衡量犯罪严重性的基本情节,即构成罪量元素的情节部分。 这些情节,是由宪法条文中明文规定,用以具体体现行为对社会利益损害程度,同时也是构成犯罪所需的主观及客观的一整套详细情况。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什么是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被誉为刑事责任中的“双胞胎”,与犯罪过失相对而言,它的特质在于行为人对其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当行为事实上有着明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决定实施某一特定行动或维持某种不作为的心理状态。 犯罪故意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领域: 意识以及意志。 前者主要涉及对自身行为可能产生的损害社会利益的后果具有清晰的了解; 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对于危害结果的期望或是漠视的主观心理态度。 依据我国民法典14条的描述,犯罪故意可细致划分为直接故意以及间接故意两大类别。 直接故意表示的是行为人明明知晓自己的行为会引发社会危害,而且倾向于使得这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在直接故意这一类别下,亦包涵了认识层面的差异性,例如明知自己的行为必定会引起社会损害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社会损害两种情况。 至于间接故意,顾名思义,即是行为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扛起社会危害的大旗,却对此视若无睹,任由这些不良情绪发酵,最终导致这个结果的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犯罪情节”,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从法律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