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
分类 |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赔偿 |
解答 |
一、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的处理途径主要如下: 首先,各方应先行进行友好协商; 若不能成功达成共识,则可进而提交至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请求协助调解; 倘若调解努力依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则可进一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机动车出现致人生命或财产损失的交通意外,机动车相关的责任追偿单位将按照法律规定对此类情况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具体而言,这其中便包括了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进行赔偿。 对于超出该额度的赔偿部分,则需由有过失方尽其可能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二、交通事故的主观构成要件 道路交通事故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必须伴随有行为人的过失心理。当我们谈论到具体的道路交通事故时,符合特定条件方可被视为“交通事故”。这些条件包括: 首先,参与该起事故的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正在驾驶车辆(无论是机动还是非机动车辆); 其次,此起事故应发生于由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界定的“道路”之内; 第三,若要被判定为交通事故,至少需要确定其中一部车辆正处在运动之中; 最后,对事故缘由进行客观分析发现,事故当事人在主观意识层面存在过失或都至少有一方在驾车或行人行走过程中实施了不当行为,且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结果。倘若未遵循上述任何一个或多个标准,则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道路交通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二)“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三)“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四)“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五)“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当我们面临道路交通事故所产生的伤害赔偿问题时,我们首先应当积极倡导通过协商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可以考虑寻求当地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调解工作;而如果调解也宣告失败的话,那么就只能采取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在机动车引发的重大事故中,相关责任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于超过该责任限额的部分,则应由存在过失的一方当事人负责赔偿。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