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取保候审后判缓刑的几率有多大 |
分类 | 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
解答 |
一、取保候审后判缓刑的几率有多大 取保候审与宣告缓刑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关系,然而,从某种程度而言,取保候审的适用也许能意味犯罪情节相对轻微且社会危险性的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判以缓刑的可能性。 然而,在决定是否予以缓刑时,仍需全面考量诸多要素,譬如犯罪的性质、具体情节及危害结果,被告人的认罪以及悔过之态,甚至是其再次犯案的潜在风险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取保候审不直接决定缓刑,但可能反映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险性降低,间接提升缓刑可能。缓刑判定需综合考量犯罪性质、情节、危害、认罪态度、悔罪表现及再犯风险等多因素。 二、取保候审后不诉的可能有多少 针对犯罪嫌疑人在获得取保候审实施期间是否将面临起诉,这一问题无法给出确定性的答案,而是取决于审查机关掌握的相关证据资料以及认定标准。 在符合相关法定条件下,确实存在可能不予起诉的情况。 我国相关法律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当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形时,不应再对其追责,已经追究的应及时撤销案件、停止刑事诉讼程序或终止审理,甚至宣布当事人无罪: (1)情节严重程度显著轻微,对社会危害程度较小,且不足以判定为犯罪的; (2)犯罪行为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限的; (3)根据国家特定赦免法令,予以优惠免除刑法制裁的; (4)按照刑法规定须由当事人控告才能处理,但并未实际告知相关情况或者依法撤回控告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已离世的; (6)其他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特殊情形。 《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三、取保候审后还会给户籍所在地派出所通知吗 在办理了取保候审之后,通常会告知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知晓此事。取保候审作为一项刑罚实施过程中的的强制性手段,负责履行该措施的执行机构需对被取保候审者的状况实施严密的监控与监察。依据相关法规所确立的标准,当决定机关做出取保候审决策以后,他们将有义务在规定的期限内向被取保候审者居住地的派出所传达并执行此决定。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对取保候审人员的监管力度,以保证他们能够严格遵守取保候审期间的各项规定。然而,具体的通知方式以及时间可能因为地域差异、事例复杂程度等多种因素而有所区别。因此,如果您目前正在经历取保候审的过程中,务必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持通讯渠道的畅通无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 取保候审不直接决定缓刑,但可能反映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险性降低,间接提升缓刑可能。缓刑判定需综合考量犯罪性质、情节、危害、认罪态度、悔罪表现及再犯风险等多因素。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