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诈骗罪取保候审怎么判 |
分类 | 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
解答 |
一、合同诈骗罪取保候审怎么判 对于涉及合同诈骗罪的嫌疑人在获取取保候审后的判决情况,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考量。 倘若犯罪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并且被告方表现出了良好的悔过态度以及积极地退还赃款等行为,同时愿意接受法律处罚,那么法院或许有可能会酌情对其作出相对较为宽松的刑事判决。 然而,若是案涉金额数目庞大、犯罪情节严重程度堪忧,即便已经获得取保候审的条件,嫌疑人仍需面对较大的刑事责任风险,这无疑将对其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涉及合同诈骗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后,判决需综合考量:若危害小、悔过积极、退赃并接受处罚,法院或予宽判;但若涉案金额巨大、情节严重,即便取保,刑事责任风险仍大,深刻影响其未来。 二、合同诈骗罪认定标准有哪些规定 关于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进行探讨,其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首先,所涉罪行的严重性系针对的是社会经济秩序以及合同当事方所拥有之财产权益,这两方面的保护始终处于关键地位不容忽视。 其次,作为犯罪实施者,无论是自然人还是组织机构都可能成为此罪行的隐秘定时炸弹。 再者,他们主观上必须要持有故意为之的态度,且他们的初衷必须是为了未经许可而获取他人财产。 最后,实施犯罪所需的具体行为则需要在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即采用欺骗手段,借以获取对方资金,涉及金额较大者。 请注意,根据我国法律条款规定,涉嫌欺诈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采取虚构设分公司或冒用他人名义等方式缔结合同; 2.使用伪造、变造或作废证书以掩盖真实产权情况并以此为保证; 3.在缺乏实际履行能力时,通过先行承诺或提供部分执行协议的方式来诱惑另一方继续自愿签订并履行合同; 4.在接受到对方支付的货物、定金、预付款或担保资产之后,于第三者无法找到己方踪迹之处隐藏身份; 以及5.利用其他任何手段,将被害人财物据为己有。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三、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规定有哪些情形 鉴于中国大陆地区关于合同诈骗罪中的“数额较大”基准线,普遍以大于或等于人民币两万元作为判定标准。 然而,在实际司法操作中,以下几种情况通常会被视为符合合同诈骗罪中“数额较大”的定义:首先是行为人通过伪造虚假的合同主体信息、冒充他人身份签署合同等欺诈手法,从而非法获取财物,且其所获得的财物价值达到了两万元以上;其次是在签订以及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行为人采用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策略,引诱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并履行合同,进而从中诈骗财物,并且其所诈骗的财物价值也达到了两万元以上;最后是行为人在收取了对方当事人支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之后,选择逃避藏匿,并且其所收取的财物价值同样达到了两万元以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具体的认定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涉及合同诈骗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后,判决需综合考量:若危害小、悔过积极、退赃并接受处罚,法院或予宽判;但若涉案金额巨大、情节严重,即便取保,刑事责任风险仍大,深刻影响其未来。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