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取保候审后还可以判缓刑吗 |
分类 | 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
解答 |
一、取保候审后还可以判缓刑吗 取保候审与判处缓刑两者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然而在实际案件中,从取保候审阶段进入到缓刑判决环节的情况亦并非鲜见。 取保候审,乃司法机关为了保障有效追查或审查刑事案件,针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一种权利限制的强制手段; 而缓刑则是在当事人触犯刑法之后,为其给予行为处罚之外的考察期,便于其积极悔过以保证将来不再涉嫌违法犯罪的保障制度。 取保候审的实施彰显着当事人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较低,不会影响到刑事审判程序的正常运行; 反之,缓刑的适用则必须全面综合考量诸如当事人的罪行严重程度、其悔改表现、重新犯罪风险及对社区生活的潜在负面影响等诸多因素。 当罪行轻微、当事人展现深刻反省之意、无再次涉法犯罪风险且对社区环境无损时,便存在被判定缓刑的可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取保候审与缓刑非必然关联,实践中常连续。取保候审保障侦查,示较小社会危害。缓刑考察犯罪严重性、悔改、再犯风险、社区影响。轻微罪行、显著悔改、无再犯风险者,缓刑可能性大。 二、取保候审后何时可以办 在此之前,任何法院都有权决定是否批准为当事人进行取保候审申请,而且在法院对案情作出裁决之前,该程序始终保持开放。 这意味着,在自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以及审判阶段直至法院裁决之前,只要满足了取保候审的法定条件,那么任何时候,申请者都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的批准必须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条件: 首先是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属刑法的情况; 其次是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但是通过采用取保候审手段,不会导致社会安全风险的情况; 再次是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者正处于孕期并育有子女的妇女,倘若采用取保候审措施,也不会引发社会安全风险; 最后是案件审理期限已届满但案件仍未处理完毕,需要采取取保候审以防万一的情况。 取保候审执行权限由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行使。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三、取保候审后刑事拘捕怎么办 在当事人获得取保候审之后却再次遭受刑事拘留的情况下,通常表明该事例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取得了新的证据支持,以至于司法机构认为有必要对被怀疑者采取更加严密的限制手段。首要任务在于分析该次拘留所涉及到的具体缘由,这可能包括法院发现当事人存在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例如未经许可擅自离开指定居所、对目击证人进行干扰等等;此外,新获取的关键证据也有可能突显出当事人的潜在社会危害性。面对这种情况,当事人以及其律师团队需要尽快与负责的调查机构协商并明确了解相关的事实情况,并仔细审查所有相关的证据资料。如若认为此次的拘留并不妥当,有权向调查机构提交异议及抗议声明。同时,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进一步的事例调查工作以及后续的审判程序,以期能够得到更为公正合理的处理结果。 取保候审与缓刑非必然关联,实践中常连续。取保候审保障侦查,示较小社会危害。缓刑考察犯罪严重性、悔改、再犯风险、社区影响。轻微罪行、显著悔改、无再犯风险者,缓刑可能性大。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