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界定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如何界定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诈骗犯罪主要表现为行为人通过编造虚假情况或对真实情况进行掩盖,从而使他人陷入错误并自愿交付财物,此类受害者多数属于社会大众或非特定群体。与此相对应的,职务侵占罪则特指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非法占用乃至实际窃取其所在机构的财产。两类犯罪之间的显著差异在于,诈骗罪强调的是以欺诈手段获取财物;而职务侵占罪则着重于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如何界定诈骗罪和职务侵占罪 关于欺诈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分: 首要的区别在于其主体范围上,欺诈罪的实施者不受限制,可以是任何普通民众,然而,对于职务侵占来说,只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内的工作人员能够成为其主体。 在侵犯的客体方面,欺诈罪针对的是非自身直接管辖的他人财物,而职务侵占则专注于对该公司、企业或单位内部财产的侵害。 此外,两种犯罪在客观层面上的表现在法律条纹中也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如何界定诈骗与经济纠纷民事纠纷 对于诈骗、经济纠纷以及民事纠纷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核心在于其涉及到的主观故意和行为模式两个层面。具体而言,诈骗罪所描述的是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法,并且在手段上骗取了较大数量的公私财产,这标志着他们从最初就抱有着欺骗对方并拒绝返还财产的决心。相反地,经济纠纷则通常发生于正常的商业活动过程中,由于合同执行、债务偿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双方产生争议,但在此之前,双方往往已经建立起真实的经济往来和交易基础。至于民事纠纷,它的涵盖面更为广泛,包括了涉及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的各种纷争。在进行判断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图、采取的行动手段、是否存在真实的交易基础、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等多重因素。若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准确区分,便需借助详尽的证据搜集和严谨的法律分析来加以明确。总的来说,诈骗罪具有鲜明的违法犯罪性质,而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更多地源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所引发的争议。 根据我国法律,诈骗犯罪通过虚假信息欺骗他人自愿交付财物,常针对大众;职务侵占罪则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单位财产。前者重欺诈,后者重利用职务之便的非法占有。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