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不当得利的人是侵占罪吗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一、不当得利的人是侵占罪吗 事实上,不当得利与侵占罪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当得利描述的是一种在未获任何法定权利支持下获取了他人的财产利益,给他人带来了相应的损失的现象,这类情形往往牵涉到民事领域内的法律关系。针对这类现象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返还原物或赔偿相关损失以达到重建受损害的权益平衡的目的。相比之下,侵占罪则是指未经授权擅自将他人委托保管的物品据为己有,或者将他人遗失物、埋藏物非法占有并拒绝归还,且其所占有的金额达到了一定标准,这种行为便构成了刑事犯罪。因此,这两种行为的性质截然不同,处理方式自然也各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二、不当得利的债权转让应当满足哪些条件 不当得利的债权转让需满足如下几个基本条件: 首先,须以合法有效的债权为基础进行转让,同时遵循社会公序良俗原则,不得损害公众利益。 正因为债权的效力是债权转让的首要前提,所以我们也不能够将无效的债权转让给他人,或者是转让给已经消亡的债权。 这种严格的限制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护受让方、国家以及集体的利益不受侵害。 其次,债权转让时,应当但是在转让债权时,如果出现了债权的主要内容变更,那么就会产生新的合同关系,而这并非债权转让的本质立场。 债权内容的变更可能涉及范围包括种类、数量、质量规格、债的性质、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及其方式、结算办法等等多个方面。 至于非主要内容的变动并不影响法律关系,但是如果债权的种类、标的物品质规格、债的性质等主要内容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与原债的性质相悖甚远。 再者,债权人与受让人之间必须经过同意并签署债权转让协议,这样才能构成一项有效的债权转让。 这其中,转让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主体资格,也就是说,他必须拥有处置财产的权力,并且全然民事行为能力。 双方在订立协议时,其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否则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将会被判为无效。 然后,债权转让的债权本身必须具备可转让性。 根据债法的相关理论,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合同,其相关的债权其实是无法进行转让的。 比如: 那些建立在个人信赖基础之上的债权、或是附带特定身份关系的继承债权; 以及不承担任何责任的债权、由于遗嘱继承而产生的遗产给付请求权等等这些特殊情况。 其次,从权利若是分散转让出去,这其实是在本质上不被允许的。 再者,债权的转移还必须通知到债务人才行。 要是债权人没有通知到债务人关于其债权转让的信息,那么这个转让对债务人来说便是无效的。 最后,债权转让必须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来办理。 三、不当得利的孳息怎么判 关于判定不当得利之孳息归属问题,一般的标准是依照下列原则进行操作。首先,必须清晰地界定不当得利的成立条件,即某一方当事人获得了某种好处或利益,而另一方又存在了损害或者损失的现象,且这种利益的获取缺乏法律上的合理基础,同时,这种利益与损害之间还需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针对不当得利所衍生出的孳息部分,通常情况下,应该将其归还给遭受损失的那一方。孳息可以分为天然孳息(例如树木所结的果实)以及法定孳息(如利息、租金等)两种类型。在确定孳息返还范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受益人的主观意图究竟是善意还是恶意。如果受益人的行为属于善意,那么返还的范围就应当仅限于现有的实际利益;然而,如果受益人的行为属于恶意,那么他就应当返还所有已经取得的利益及其孳息。如果孳息已经不再存在,那么可能需要通过折价赔偿的方式来弥补受害者的损失。但是,具体的判决结果将会受到个案的特殊情况以及相关证据的充分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能会出现差异。 不当得利指无法定权利获取他人财产利益,属民事范畴,需返还原物或赔偿以恢复权益平衡。而侵占罪指擅自占有他人财物并拒绝归还,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构成刑事犯罪。两者性质不同,处理方式各异。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