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工伤后解除劳动合同怎么赔偿 |
分类 | 工伤赔偿-工伤赔偿标准 |
解答 |
一、工伤后解除劳动合同怎么赔偿 在遭遇工伤之后,劳动者与雇主之间解除劳动合同时所涉及到的赔偿问题,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雇主有义务向劳动者支付一次性的工伤医疗补助金以及一次性的伤残就业补助金; 其次,若工伤事故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造成了损害,那么根据其伤残程度的高低,赔偿金额亦会相应地产生差异;除此之外,雇主还应当承担起支付劳动者在工伤期间的工资、医疗费用等相关责任。通常情况下,当雇主决定解除劳动合同时,还需要依照劳动者的实际工作年限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二、工伤后解除劳动合同有期限吗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工伤事故发生之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是否能被解除,其期限有着严格的规定。具体来说,在工伤员工无法继续工作而进行休养治疗期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停工留薪期”,用人单位是无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而当工伤员工经过劳动能力鉴定并得出结论之后,若出现了法定的特殊情况,用人单位则有权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然而,无论是何种情况下的解除合同行为,都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工伤后如何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事故发生后如何进行劳动能力评定的申请 在遭受工伤事故之后,您需要进行工伤劳动能力的鉴定工作。 具体来说,这可以由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亲自向所在地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交申请,同时还需提供如下相关材料: 首先,包括工伤认定书原件以及其复印件; 其次,准备鉴定人员自身的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及其复印件; 最后,填写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格。 《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七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工伤后,劳动者与雇主解除劳动合同时,赔偿涵盖:雇主支付工伤医疗、伤残就业补助金;根据伤残程度差异赔偿;支付工伤期间工资、医疗费用。解除合同时,还需按实际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