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37条是怎么规定的
分类 劳动纠纷-劳动合同
解答

一、劳动合同法第37条是怎么规定的

《劳动合同法》第37条明确:劳动者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告知用人单位,便能解除劳动合同。

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也可解除劳动合同。

此规定给予了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力,属于预告解除权范畴。

通常情况下,只要劳动者履行了提前通知的义务(非试用期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试用期提前三日通知),就可解除劳动合同,无需获得用人单位的同意。

该规定使劳动者的择业自由与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需求达到了平衡。

二、劳动合同法关于异地调岗的规定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异地岗位调换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根据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关于用人单位在未与劳动者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擅自对其岗位做出重大变动的行为,劳动者享有行使拒绝接受新的工作安排的法律权益;而若此类变动导致用人单位有权利依法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话,便构成了违反劳动合约的行为,理应承担对此所产生的赔偿责任并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

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三、劳动合同法对于酒驾的规定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于酒驾行为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依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之相关规定,当一名劳动者在被起诉追究刑事责任的过程中,其所在的用人单位有权解除与此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

针对这一法律原则,对于酒后驾车行为是否会导致用人单位对其采取解雇的措施,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分析: 第一,如果劳动者仅仅是因为酒后驾驶而没有涉及任何刑事犯罪的问题,那么其所在的用人单位便无权以此作为理由解除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

第二,相反地,如果劳动者酒后驾驶机动车辆,且最终构成了刑事犯罪并被法院依法判决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那么用人单位在此情况下将有权力以严重违反了企业规章制度为由将当事人辞退。

更具体的分析如下: 首先,酒后驾驶行为可以细分为酒精含量未达法定标准的饮酒驾驶以及酒精含量超标的醉酒驾驶两类,前者显然并不构成犯罪,所以即使劳动者因饮酒驾驶机动车辆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处罚,其所在的用人单位也不得以此作为劳动合同终止的正当理由。

其次,如果劳动者由于饮酒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了重大的交通事故,甚至为此触犯了刑律而被依法定罪判刑,那么用人单位此时完全有权利就此事选择将其解雇,同时不需要提供任何形式的经济补偿。

最后,即使劳动者的酒精含量没有达到醉驾的标准,但如果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产生了重大交通事故的恶劣后果,同样可能会构成危险驾驶罪以及交通肇事罪等刑事犯罪,若这类情节最终得到了法庭的确认进而依法判决承担刑事责任的话,那么用人单位仍将有足够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辞退该名员工,当然在此情形下也不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当我们深入了解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时,会发现这一规定与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息息相关。该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然而,这只是解除劳动合同的一个方面。与之相关的还有例如用人单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扣发工资该怎么办,以及解除合同后相关的社保、档案等手续该如何处理等问题。如果您对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有进一步的疑问,或者对与这条规定相关的其他问题存在疑惑,例如解除合同时的工资结算、社保转接等问题,不要迟疑,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的法律人士将为您解答。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6: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