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第一顺序继承人指的是谁 |
分类 | 婚姻家庭-遗产继承 |
解答 |
律师解析:
【正文】家庭财产的传承问题常常涉及到复杂的法律程序和权益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法的继承人身份至关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继承人死亡后,其所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将按照特定的顺序由法定继承人继承。 这些顺序在国际普遍上被称为“继承顺序”。 在中国,法定继承人为配偶、子女及父母(以下简称“第一顺序继承人”),具特殊地位并享有优先继承的权利。 具体规定如下: 1.配偶: 即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互相认可并缔结婚姻的双方。 2.子女: 包括婚后所生育的子女以及非婚姻关系中所生的孩子,以及通过收养或抚养形成合法关系的继子女。 3.父母: 包括亲生父母、领养父母或是在收养关系中形成了合法抚养义务的继父母。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多个法定继承人同时存在的情况。 此时,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继承顺序进行合理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顺序继承人拥有优先继承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