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让与担保与后让与担保的区别 |
分类 | 债权债务-抵押担保 |
解答 |
律师解析:
让与担保和后让与担保在诸多关键因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诸如:
一、权利移转时间:在让渡担保的情况下,抵押物的所有权自签约之刻即将其向债权人转移; 然而,在后让与担保的情况下,当相关合约履行完毕并债务尚未得以免除之日起,抵押物的所有权才得以向债权人转移。 二、权利地位:在前者(让渡担保)中,债权人获得的是针对抵押物的直接所有权; 相对地,后者(后让与担保)中,债权人仅能合法享有对抵押物日后所有权的有限度期待权利,而并非对于标的物所有权的直接占有。 三、担保效果:在让与担保的情境下,尽管债权人在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期间内,依法负有不可擅自处置该抵押物的责任,但是若其违反此项义务,擅自处理抵押物,则可能对其优先受偿的法定权益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在后让与担保的情况下,债权人并不具备优先受偿的权利。 四、公示与优先受偿:在让与担保的特殊情况下,一旦公示生效,债权人即可法定享有的优先受偿权; 相比之下,在后让与担保的情况下,除非进行了相应的登记或交付程序,否则债权人并不享有优先受偿权。 五、合同效力:无论是让与担保抑或是后让与担保,相关合同都理应被视作有效的法律文书,但需要根据借贷关系的本质进行审理,绝不能等同于买卖合同看待处理。 总而言之,让与担保和后让与担保在权利转移的时间、权利地位、担保效果以及公示与优先受偿的权益等主要环节上都存在着显著区别。 其中,让与担保往往在协议签署之时便将所有权转移给债权人,故可以依法享有优先受偿的权益; 反之,在后让与担保的情形下,由于所有权要待到合约履行完结且债务未得免除之时才能转移给债权人,因此无法享受到优先受偿的权利。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当事人以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还款,出借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并向当事人释明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拒绝变更的,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