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律中的诱导如何认定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律师解析:
引诱他人犯罪亦称为教唆犯罪。
教唆犯,是指采用劝解、诱惑、指示、鼓励、收买以及威胁等方式,向原本并无犯罪意图的人灌输自身的犯罪意图,使对方按照教唆者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活动,从而构成教唆犯罪。 在这种情况下,教唆人性化地构成本次犯罪的教唆犯。 教唆犯罪的特点在于,教唆犯本身并非实际的犯罪执行者,而是通过指导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 因此,教唆与被教唆犯罪之间建立了共同犯罪的关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唆犯罪的对象必须是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及民事责任承担能力的个体,而对于年满十四岁以下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因其无法形成共同犯罪关系,故仅能对教唆者进行独立定罪量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条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