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治安案件敲诈勒索怎么定性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一、治安案件敲诈勒索怎么定性 敲诈勒索行为不构成犯罪的,按治安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对当事人处罚款、行政拘留等治安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敲诈勒索罪的行为结构分析 1、敲诈行为: 向对方实施一定暴力或者胁迫,要求其处分财产的行为(如果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达到了压制他人反抗的程度,则构成抢劫罪)。 (1)恐吓手段: 包括明示、暗示,语言、文字、手势、动作,直接告知或者第三者转达,利用自己曾经犯罪的经历、从事特定职业(如新闻记者)、担任某种职务等身份威胁。 (2)恐吓内容: 以恶害相通告,以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即使对方清楚不交付财物就会招致恶害。 这种恶害,只要足以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即可。 (3)恐吓实现: 行为人所告知的恶害可由行为人自己实现,也可由第三者实现; 但由第三者实现时,行为人必须使对方知道行为人能够影响第三者,或者让对方推测到行为人能影响第三者。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求行为人与第三者有共谋关系。 敲诈勒索罪中的恶害是不要求实现的,也不要求行为人具有实现恶害的真实意思。 通告虚伪事实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交付财物的,也成立本罪。 也不要求恶害的实现自身具有违法性。 2、恐惧认识: 恐吓行为使对方陷入恐惧。 因果关系: 恐吓行为使对方陷入恐惧并由此处分财产的,成立敲诈勒索罪既遂。 恐吓行为没有使对方产生恐惧,对方出于怜悯或者为抓捕罪犯而在警方安排下交付财物的,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 3、处分财产: 强调财产转移的最终事实。 (1)罪数: 恐吓造成被害人的恐惧心理,在被害人应其要求掏出钱包准备取钱给行为人的间隙,行为人上前将钱包夺走的,只成立敲诈勒索罪既遂,不成立敲诈勒索罪的未遂和抢夺罪既遂的竞合犯。 (2)三角恐吓: 被胁迫者(财产处分者)与被害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形; 但要求被胁迫者必须具有处分被害人财产的权能或地位。 (3)着手与既遂: 着手时期为开始实施胁迫行为之时; 行为人排除被害人对财产的占有,将财产设定为自己或第三者占有时,就是本罪的既遂之时。 (4)“数额较大”: 以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废话勒索数额没有达到较大或者没有多次敲诈勒索行为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给予罚款、行政拘留等的治安处罚。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