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过失致人死亡罪法定最高刑为多少年?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处罚辩护 |
解答 |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法定最高刑为多少年? 1、过失致人死亡罪法定最高刑为七年的有期徒刑。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过失致人死亡罪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 ①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 ②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 ③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3)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 (4)本罪在犯罪主观上的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该过失是针对死亡结果而言。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区别是什么?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区别包括侵犯的客体不同、客观方面表现不同等。 1、侵犯的客体不同。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侵犯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而过失致人重伤、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侵犯的对象是特定的。 2、客观方面表现不同。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表现为行为人过失投放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而过失致人重伤、过失致人死亡罪则表现为过失引起特定的人的重伤或者死亡结果的发生。 三、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是什么? 1、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包括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 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故意杀人中行为人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失致人死亡中,行为人和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术、经验利及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即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 2、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 (1)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中的行为人虽然都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深入考察,二者对他人死亡结果的态度是有明显差别的。故意杀人的行为虽然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是对于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并不持有反对态度,而是听之任之。 (2)过失致人死亡罪中,行为人不仅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不放任这结果发生,而是希望这种结果不要发生,希望避免这种结果发生,即排斥、反对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在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结果情况下、行为人仍然相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并因而实施了该种行为。 若是死亡事实已经发生,且公民是因为他人实施了侵权行为而死亡,那么侵权行为人就有可能会被认定为犯了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的罪名被判刑。若是对过失致人死亡罪法定最高刑为多少年还存在其他的疑问,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