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 |

一、国家安全的概述 国家安全研究甚至实际工作领域还有更多的概念需要从逻辑上进行批判性清理。例如,我们现在经常说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就是两个难成立的概念。再比如,人们在定义"安全"概念时,多数认为它既是一种客观状态,又是一种主观感觉,这不但在哲学上有问题,而且在逻辑上也站不住脚。如果从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角度对需要认真清理的概念列一个表,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是国家安全基本理论中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国家"、"利益"、"安全"、"安全度"、"安全感"、"安全化"、"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感"、"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安全保障机制"、"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概念都是清清楚楚的,但如果深入下去,却没有一个是已经在国家安全研究领域达成共识的。例如,国家安全研究中的"国家",究竟是普遍性的国家,还是特定的"民族国家",对此人们就有不同认识,甚至还有人在说到国家安全问题时,自觉不自觉地把国家限定为"主权国家"。再比如"安全"这个概念,它究竟是指一种客观状态,还是同时既指客观状态又指主观感觉,人们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必然影响人们在对其下定义时选择什么样的概念作为"属"的问题。此外,还有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与"传统"和"非传统"相联系的一些关于安全问题的概念,除"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外,还有"传统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观"、"传统安全要素"与"非传统安全要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等等,不仅在人们使用它们时可能混为一谈,而且所谓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在汉语系统中本来就是不能成立的概念。事实上,"安全"作为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并不存在"传统"与"非传统"的区别。能够区分为"传统"和"非传统"的,可以是"安全观",也可以是"安全的构成要素",甚至可以是"威胁安全"和"安全威胁的因素"等等,但绝不是"安全"。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从逻辑上进行严格的分析和批判,利用严格的科学方法进行"逻辑"加"实证"的剖析,才能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形成比较科学的概念体系和定义。 在发表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的《"安全"及其相关概念》中,本人曾对"国家安全"一词中的"安全"概念作了初步探讨。后来,本人又对这些年国内关于"安全"概念的不同认识和争论作了概括总结,写成《国内关于安全是否具有主观性的分歧与争论》一文,发表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第2期上,从语义和逻辑的角度对"安全"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并指出在此问题上一些误解和错误的根源所在。我们认为,虽然在语言学的意义上,对"SECURITY"做出具有主观性的解释是完全成立的,因为这一名词确定有这样的含义,但我们同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这种解释仅仅适用于"SECURITY",而不适用于"安全",这两个语词是有差别的;二是这种解释仅仅是一种词典意义上的"释词",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定义"。这种以"释词"代替定"定义"的做法,在科学研究和逻辑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错误,而且不仅在以汉语为工作语言的环境中是错误的,即使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科学研究中也是错误的。 虽然对国家安全基本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探讨才刚刚开始,但却意义重大,而且必须不断深入下去,因为这是国家安全研究走向科学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安全研究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而不可能成为科学。 2、是国家安全分支理论中的概念。所谓国家安全的分支理论,主要是指现在经常说到的国家经济安全学、国家军事安全学、国家文化安全学、国家科技安全学、国家信息安全学等等研究领域,也包括从其他角度进行划分形成的国家安全研究的不同领域,如国家安全法学、国家安全保卫学、国际安全学、国内安全学、国家安全情报学、国家安全反间谍学等等。这些不同分支学科或不同专业领域,除了要运用上述提到的国家安全普遍理论中的一些普遍概念外,还有自身的一些具有分支特点的学科或专业概念。例如,在国家军事安全学中,必然要涉及"军事"、"国防"、"军事安全"、"国防安全"、"军事情报"、"军事工作"、"军事安全保障"等等一系列具有其专业特色的概念。再比如,在国家安全情报学中,就必然涉及"情报"、"公开情报"、"秘密情报"、"情报搜集"、"情报传递"、"情报编写"、"情报人员"、"特工"、"间谍"、"密写"、"密点"、"密取"、"打入"、"策反"、"绑架"等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国家安全研究领域会涉及到的,更是国家安全学或国家安全理论相应分支学科或专业中必然要进行严格定义和论述的。 3、是我们在国家安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概念。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新概念的出现,这其实就是相应对象在学科理论中"概念化"的结果。如果说现实世界的概念化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那么国家安全现实的概念化就是国家安全理论和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研究是在冷战后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许多概念也是在冷战结束之后才逐渐出现的,现在和今后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概念,因而可以说是一个需要新概念也正在产生新概念的新兴学科。正是在研究这样一个新学科中的基本问题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其中既包括作为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国家安全学"、"国家安全学科"、"国家安全情报学"等,也包括一些涉及具体理论的"安全度"、"国家安全度"、"国家安全构成要素"、"国家安全原生要素"、"国家安全史前要素"、"国家安全伴生要素"、"国家安全派生要素"等等。对于国家安全理论和学科来说,"概念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复杂多变的安全现实和不断深入的安全研究,必然要促生更多的新概念。对此,国家安全研究人员需要有创新和宽容的勇气和态度,在本身积极主动创造出更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与现实的新概念的同时,也要对国内外同仁提出的新术语采取宽容和促进的态度。当然,任何新概念的提出和运用都要经得起逻辑和实践的考验,其中首要的是逻辑的考验。这就需要我们把逻辑作为工具,来分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给出合乎逻辑且比较科学的定义。 二、我国国家安全政策 1、中国主张摒弃冷战思维,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2、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增强综合国力 3、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和平解决争端 4、追求综合安全 5、实现国防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军队,贯彻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 6、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7、在维护现有国际体系的基础上,推动现有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 8、做“负责任的大国” 三、国家安全原则 1、确立国家与民族崛起的基本目标。 2、采取综合一体化的手段。 3、新安全观包括主权安全,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国家享有主权,包括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国家综合安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安全等。经济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核心。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 4、解决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脱节的问题。 5、树立独立发展理念,为“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国家定位。 四、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1、国家安全关系与友邦国家的维系; 2、国家安全能确保本国领土、主权之完整; 3、国家安全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障; 4、国家安全乃決定政府存在的重要指标; 5、国家安全为民族延续发展的慰藉。 五、国家安全在中国的意义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意思是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是不受外国侵略,而且在国内也要稳定,要反对颠覆。并且随着国家安全的提出,我国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转折,由毛泽东时代的“战争与革命”发展成为了“和平与发展”。这样使得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更加发达,强调了经济战略。200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沿着上述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的扩大。更加确保了我国在不受外国侵略的同时,防止内部矛盾,发展经济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