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沉默既无语言表示又无行为表示的消极行为,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拟制的方式,视为当事人的沉默已构成意思表示,由此使民事行为成立。通常情况下,内部意思之外部表达需借助于积极的表示行为,沉默不是表示行为,因此,沉默不是意思表示,不能成立民事行为。只有在法律的特别规定时,当事人的消极行为才被赋予一定的表示意义,并产生成立民事行为的效果。
问题 | 默示 |
分类 | |
解答 |
![]() 一、简介默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 作为的默示即推定,是指当事人并不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而是实施某种积极行为进行意思表示。 不作为的默示即沉默,是指当事人不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而是通过实施某种消极行为进行意思表示。如要约人在要约中规定:“如不同意,请予回答,不然视为同意”。 二、默示的效力:作为的默示是一种积极的意识表示方式,其主张权利或接受义务的意思表示明确,可以直接根据其行为确定其意思。 不作为的默示则不同,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否则,不能视为意思表示。 法律规定的不作为默示表示积极的意思表示的有: (1)《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代理而不作否认的,视为同意; (2)《合同法》第171条:试用买卖中试用期满,买受人的沉默视为购买; (3)《担保法解释》第54条第2款:共同共有人明知个别共有人擅自将共有财产抵押而没有表示异议的,视为同意; 继承法》第25条第1款: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法律规定的不作为默示表示消极的意思表示的有: (1)《合同法》第47条第2款:第三人催告后,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沉默的,视为拒绝; (2)《合同法》第48条第2款:第三人催告后,无权代理人的被代理人沉默的,视为拒绝; 默示相关词条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