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知识:

 

问题 集资诈骗罪客观要件
分类
解答

一、集资诈骗罪概述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 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实践中,集资诈骗犯罪活动往往是打着合法经营的旗号,因此准确认定经营形式掩盖下的集资诈骗犯罪,有助于 严厉打击集资诈骗犯罪,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在现代社 会,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社会筹集资金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金融活动。与此对应,集资诈骗罪采取欺骗手段蒙骗社会公众, 不仅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同时破坏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使用诈骗方法实施了非法集资且数 额较大的行为。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是构成本 罪的行为实质所在。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0条的 规定,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主体。本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二、集资诈骗罪客观要件

       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且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它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手段)等。犯罪客观条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条件,即任何犯罪都必须必备的条件,如危害行为。另一类是选择条件,即某些犯罪所必须必备的条件或者是对行为构成因素的特别要求如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手段)等。集资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使用诈骗方法实施了非法集资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而言集资诈骗罪的客观要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非法集资行为

  所谓集资,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募集资金或者集中资金的行为。依法进行的集资主要是指,公司、企业或 者其他个人、团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 条件和程序通过问社会、公众发行有价证券或者利用融资租赁、联营、合资、企业集资等方式在资金市场上筹集所需的资 金。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为了 设立或者生产、经营的需要。而发行股票和债券。从当前资金市场的情况看,从事集资活动的主要是企业。一般来说,企业的集资行为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 集资的主体应当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公司或者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公司、企业聚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 用于公司、企业的设立或者公司、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不得用于弥补公司、企业的亏损和其他非经营性开支;3、公司、企业募集资金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 融资租赁、联营、合资等方式进行,其中发行股票和债券是一种主要的集资方式;4、公司、企业在资金市场上募集资金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就是说公司、 企业在资金市场上募集资金的行为必须按照公司法及其他有关募集资金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按照法定的方式、程序、条件、期限、募集的对象等,违反法律规 定募集资金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由此可见,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是构成本罪的行为实质所在。

(二)使用“诈骗手段”

  对于“诈骗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经典表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在集资诈骗罪中,行为人大多采取虚构资金用途,以虚假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或者其它骗取集资款的手段。从司法实践来看,如著名的“吴英案”等, 集资诈骗罪中的欺骗手段除具备一般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这两个要素之外还应当具备另外两个要素:1、针 对社会不特定多数人实施具有公众性,一般而言集资诈骗罪在构成要件上指向不特定人或多数人,因此集资诈骗罪中采取的欺骗手段应当具有一定的公众性,如 采取开放式的高息许诺,通过公开方式夸张自身经济实力等。2、面 向社会公开宣传具有恣意性,许多集资诈骗类犯罪从一开始大多是以民间借贷或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等形式出现,在集资初期往往范围较小。但由于集资诈骗 行为人的公开宣传,人数不断增多,同时下线不断发展,只有当行为人没有以明示方式反对 或者阻止集资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形下,也即欺骗手段具有较大恣意性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将这种欺骗手段作为集资诈骗犯罪的要件。

(三)骗取”较大数额”财物

   对于侵犯财产权类型的犯罪,我国法律规定了几种计算犯罪数额的标准。在集资诈骗罪中,目前我国采取以犯罪所得数额为标准计算犯罪数额。所谓所得数额,是 指 诈骗犯罪人通过实施诈骗行为实际得到的财物数额。采纳上述标准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集资诈骗罪所侵犯的客体主要是财产权,因此以其非法占有目 的支 配下犯罪所得数额来认定其主客观危害具有合理性。第二,集资诈骗通常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多次性,其方式也往往是将后续集资的部分钱用于偿还之前的集 资金 额,假如以行为人持续骗取的财产作为其犯罪的数额不能完全反映其对个人财产的侵害,只有以其实际所得数额,即在全部借款下扣除已经偿还的本金利息才 能准确 反应其侵害的客体。

三、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1216 法发〔199632号〕第三条:根据《决定》第八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构成集资诈骗罪。“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行为人实施《决定》第八条规定的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1)携带集资款逃跑的;(2)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3)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4)具有其他欺诈行为,拒不返还集资款,或者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寨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关于金融诈骗罪”的规定: 1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金融诈骗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 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 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帐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单纯以财产不能归还就按金融诈骗罪处罚。 2集资诈骗罪的认定和处理。 集资诈骗罪和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客观k均 表现为向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非法集资,或者在非法集资过程中产生了非法占有他人 资金的故意,均构成集资诈骗罪。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能仅凭较大数额的非法集资款不能返还的结果,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 的;二是行为人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或生产经营活动,而将少量资金用于个人消费或挥霍的,不应仅以此便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金融罪定罪量刑的数额标准和犯罪数额的计算。 金融诈骗的数额不仅是定罪的重要标准,也是量刑的主要依据。在没有新的司法解释之前,可参照1996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执行。在具体认定金融诈骗犯罪的数额时,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对于行为 人为实施金融诈骗活动而支付的中介费、手续费、回扣等,或者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均应计入金融诈骗的犯罪数额。但应当将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扣除。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