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犯罪刑事政策有哪些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一、未成年犯罪刑事政策有哪些 针对未成年罪犯的刑事政策,主要贯彻了以教育为先导、以惩罚为辅助手段的原则。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我们将会全面地权衡他们的年龄、心理成熟度以及所犯罪行的严重性与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我国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未满十四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任何犯罪行为,都无需承担刑事责任;而年满十四周岁但尚未达到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如果触犯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导致他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纵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重罪,则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至于已经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只要实施了犯罪行为,就必须承担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我们将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应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充分行使他们的诉讼权利,保障他们获得适当法律援助,并且务必由具备丰富经验且熟悉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官、侦查员负责此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 【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与原则】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承办。 未成年罪犯刑事政策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未满14岁不担刑责,14-16岁犯重罪需担责,16岁及以上犯罪均需担责。法院、检察院和公安确保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专业人员负责。 二、未成年犯罪有案底吗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案底无法被撤销或消除; 不过,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未满法定成年年龄的未成年人所涉及的违法犯罪行为仍会形成相应的案底纪录。 然而,根据相关规定,这些未成年人的犯罪资料未经司法机关的批准和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进行查阅或调取。 在这里提及的“案底”,通常是指某个人曾经实施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纪录。 这也被称为犯罪人员犯罪纪录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它主要是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且这些犯罪档案往往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三、未成年犯罪情节较轻怎么判 对于未成年罪犯情节轻微者的判决,需要我们全面考虑诸多因素。首先,法官将依据犯罪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评估与衡量。具体来说,可能会深入关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犯罪者的动机与目的、用来实施犯罪的策略与手法、犯罪行动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以及未成年犯人的生理年龄、平时的行为表现等相关信息。在做出最终判决之前,法庭将会坚决贯彻"以教育引导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有可能会采用诸如缓刑、管制等较为宽松的刑罚方式来处理这类案件。同时,法庭也会特别重视对这些少年犯人的教育、感化以及挽救工作,试图通过这个过程帮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鼓励其走向新生。 未成年罪犯刑事政策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未满14岁不担刑责,14-16岁犯重罪需担责,16岁及以上犯罪均需担责。法院、检察院和公安确保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专业人员负责。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