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转化标准是什么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盗窃罪与诈骗罪的转化标准是什么 关于盗窃罪向诈骗罪的转变,其主要情况是在行为人为己所用进行盗窃举动时,因为受害者有所察觉或主动放弃窃取,于是转向采用欺诈手法来让受害者心甘情愿地将财务交于他们之手。这类转变通常出现在犯罪过程中的紧密连接阶段,且诈骗行为必须成为了获得财物的关键手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明确规定,对于那些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罪行之后,为了隐藏赃物、抵抗逮捕或者销毁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罪犯,应按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即抢劫罪)的规定进行定罪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盗窃罪与诈骗罪 在占有型财产犯罪中,可以根据行为人实行该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将其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违反受害者真实意愿的占有型财产犯罪,又称之为“获取型财产犯罪”; 另一类则是凭借受害者意识中有缺陷的因素来取得财物的占有所得型财产犯罪。 其中,盗窃犯罪属于前一种情况,即它本质上违反了受害者的真正意愿,实施了对其财物的实际掌控; 相反,诈骗罪则属于后一种情况,即它主要是利用受害者意识中的缺陷,如对于事实的误判、身份信息的伪造等,让受害者自愿交出财物。 值得注意的是,盗窃罪并不需要事先具备数额庞大的条件才能构成犯罪,只要有符合诸如“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匕首等暴力器具参与盗窃、从公共场合进行扒窃”等特定情形之一,便可独立构成盗窃罪。 然而,诈骗罪的成立却需要具备金额达到一定数目大小的要件,这也是它与其他财产犯罪的显著区别。 尽管盗窃罪与诈骗罪二者所寻求的最终目的都在于非法拥有他人贵重财务,但它们所采用的犯罪手法却是截然不同的。 具体来说: 1.盗窃罪往往是通过隐秘的方式进行偷窃,即犯罪者会选取那些受害者或财物管理者未能察觉的途径和手法,从而成功将财物招致手中,例如顺手牵羊、夜间不为人知地撬开房门反锁、在公众视线之外的地方进行扒窃等等; 2.而诈骗罪则通常是通过虚假陈述以及隐藏事实真相的手段进行活动,典型的诈骗方式有捏造谎言、冒充身份、制造伪造的文件或者证书、篡改单据等,最终使得受害者产生误解,并在这种误解之下,主动将自身的财产权移交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盗窃罪与诈骗牵连犯怎么判 所谓牵连犯,即为以实施特定犯罪为目的,其作为手段的行为或造成结果的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之一。 针对盗窃罪与诈骗罪这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牵连犯,法院在进行判决时不仅要全面考虑到犯罪行为的主客观特征、涉案金额的巨大程度、犯罪情节的严重优劣以及犯罪者对自身罪行的认识及悔悟意愿等诸多因素,还需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予以公正裁决。 通常而言,若盗窃行为是出于实现诈骗目的而为之,抑或是诈骗行为是盗窃行为的后续处理方式,那么这类事例往往会被判定为较重的罪名并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 在实际量刑过程中,法院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严谨的判断和裁决。 例如,对于盗窃罪的量刑,主要是根据盗窃数额的大小来决定;而诈骗罪的刑罚幅度则是根据诈骗金额的多少来确定。 若犯罪情节相对轻微,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若情节较为严重,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若情节特别恶劣,则有可能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盗窃罪向诈骗罪的转变常见于行为人企图盗窃时,因受害者警觉或主动放弃窃取,转而采用欺诈手段使受害者自愿交出财物。这种转变在犯罪过程中紧密相连,且诈骗行为成为取得财物的主要方式。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诱使受害者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自愿交付财物,实现了从盗窃到诈骗的转变。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