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诽谤罪是否是自诉案件 |
分类 | 损害赔偿-名誉毁谤 |
解答 |
一、诽谤罪是否是自诉案件 诽谤罪归于自诉案件范畴 诽谤罪通常属于自诉案件范畴,然而当其对社会公共秩序与国家利益造成严重侵害时,则将归类于公诉案件处理。 一、关于自诉案件的界定,特指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亲属出于追究被告人员刑事法律责任之目的,自主地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请求,而由司法机关直接依法予以受理的形式。 二、针对诽谤罪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该类犯罪所指向的客观行为—即通过捏造并传播虚假事实来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 2、其侵犯的客体—即他人的人格尊严以及名誉权; 3、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即行为人实施了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4、犯罪行为的主体—即一般主体,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皆可成为犯罪嫌疑人。需要注意的是,单位并不具备犯罪主体资格。此外,从主观层面来看,诽谤罪必须是行为人故意为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诽谤罪是否一定要告诉才处理 根据中国相关规定所确立之原则,诽谤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列属需经当事人告发后方得启动司法程序调查审理的“自诉案件”范畴。然而,也存在着少数特殊情形,在此类情况下,诽谤罪并不一定要经过当事人自行告发,方可进行法律追究。此种情况包括,诽谤行为对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使其上升为“向公众揭露的起诉”,即公诉案件。同时,中国刑法明确规定,侮辱罪、诽谤罪(但若对社会秩序及国家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则不包括在内),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除非涉及导致受害者死亡的情况),虐待家庭成员罪以及侵占罪,均列为自诉案件。另外,又特别规定,倘若被告人为使被害者受到禁锢或恐吓而无法向法院提出申诉,那么,人民检察院以及被害者近亲亦可代为提起诉讼。《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三、诽谤罪是否有时效性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诽谤罪实行时效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具体条款第八十七条明确指出,任何一种犯罪只要经过相应的法定期限后,国家将不再进行追究。具体来说,法定最高刑罚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其追诉时效为五年;法定最高刑罚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其追诉时效为十年;法定最高刑罚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其追诉时效为十五年;法定最高刑罚为无期徒刑或死刑的,其追诉时效为二十年。然而,若在二十年后仍认为有必要进行追诉的,则需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诽谤罪的法定刑罚通常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因此,诽谤罪的追诉时效一般设定为五年。但是,追诉时效的计算方式应自犯罪之日起开始计算;对于犯罪行为存在连续或持续状态的情况,则应自犯罪行为结束之日起开始计算。 诽谤罪通常为自诉案件,但严重侵害社会公共秩序与国家利益时转为公诉。自诉案件由被害人或其代理人、近亲属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司法机关直接受理。诽谤罪要素:捏造并传播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侵犯客体为他人名誉权;行为表现为贬损他人名誉的严重行为;主体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上需行为人故意为之。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