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交警认定肇事逃逸扣几分 |
分类 | 交通事故-交通肇事 |
解答 |
一、交警认定肇事逃逸扣几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 如若因交通肇事逃逸而导致人员受伤程度达到轻伤及以上级别或人员死亡的严重后果,但尚未构成犯罪者,将被一次性记入12分;若仅涉及轻微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逃逸,且尚未触犯法律罪名,则需一次性记入6分。交通肇事逃逸乃是一项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会面临相应的驾驶证扣分处罚,同时也有可能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更甚者可能因此构成刑事犯罪。在任何潜在类似案件发生时,我们都强烈建议您积极配合交警部门展开调查与处理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第八条 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交通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12分: (一)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二)造成致人轻伤以上或者死亡的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三)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校车标牌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 (四)驾驶校车、公路客运汽车、旅游客运汽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百分之二十以上,或者驾驶其他载客汽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百分之百以上的; (五)驾驶校车、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二十以上,或者驾驶其他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以上的; (六)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的; (七)代替实际机动车驾驶人接受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和记分牟取经济利益的。 二、交警认定肇事逃逸保险理赔吗 普通的情况之下,倘若发生交通肇事案件并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肇事者逃离现场后,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以及保险合同的约定,假设在交强险责任限额之内,保险公司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义务。 然而,对于商业险的范畴,多数情况下并不提供赔偿支持。众所周知,交强险的设立初衷是为了确保因交通事故受伤或者死亡的受害者能够依法获得应有的补偿和救济。 然而,商业险的保险合同通常情况下都会明确地将肇事逃逸行为作为免除责任的条款之一。因此,若被保险人在交通肇事后选择逃离现场,这无疑是违反了保险合同中的约定,那么保险公司便有权利依据保险合同的约定,拒绝在商业险的范围内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赔偿。总而言之,尽管在交强险的范围内,肇事逃逸者仍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赔偿,但是在商业险的范畴内,这种情况通常是无法获得理赔的。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 (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 (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三、交警认定肇事逃逸罪要立即拘留吗 在法律角度看,肇事逃逸应否立即实施拘留,须视案件具体情节而定。通常而言,若案件情节严重,则可能立即对肇事者采取拘留措施。肇事逃逸无疑是一项严重的违法行为,其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往往决定着执法机构的处置手段。如果逃逸行为引发了重大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并且逃逸者承担主要责任甚至全责,那么执法机构极有可能立即采取拘留措施。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于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但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以二百元至二千元不等的罚款,同时可处以十五日以下的拘留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所对应的记分标准,旨在维护交通秩序,保障道路安全。违反规定者将受到相应记分处罚,请广大驾驶员遵守交通法规,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