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争议是否必须先仲裁再起诉 |
分类 | 劳动纠纷-劳动仲裁 |
解答 |
一、劳动争议是否必须先仲裁再起诉 在通常状况下,对于劳动争议问题我们需要遵循先进行仲裁然后才能进行起诉的原则。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能够以更加简捷迅速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劳动纠纷,最大程度地减少时间损失和社会资源消耗。在仲裁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尝试采取先期调解的方式,积极促进双方就相关问题达成和解协议。只有在经过仲裁且对其裁决结果仍表示不满时,方有资格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如此所确立的事宜解决程式,有助于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升纠纷解决的整体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劳动争议是否有诉讼时效条件 关于劳动纠纷的法律规定,其中包括诉讼时效问题。 根据相关法律文本的表述,我们得知,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通常被设定为一年。具体而言,仲裁时效的起算点是从当事人知晓或应当知晓自身权益遭受侵害的那一刻开始计算。在劳动关系持续期间内,如果因为拖欠劳动报酬而引发了争议,那么劳动者在申请仲裁时将不受一年仲裁时效的限制。 然而,当劳动关系宣告结束时,当事人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的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三、劳动争议是否有诉讼时效限制 在劳动纷争方面,实际上是存在着法律上规定的时效性的。换句针对一般的劳动争议案件,其法定的仲裁时效期限为期一年,并且此期限是从相关当事人基本了解或理应知晓自己所享有的权益遭受侵害的那一天开始进行计算的。倘若引发纠纷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未能按时支付员工薪资的话,那么劳动者在提起仲裁请求时将无需受到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然而,当涉及到劳动关系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此类仲裁申请应该在劳动关系正式终止后的一年内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争议应先仲裁后起诉,旨在快速便捷处理,减少时间和资源消耗。仲裁中可尝试调解,促双方和解。对仲裁结果不满,方可起诉至法院。此程序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升纠纷解决效率。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