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借款用途改变是否属于骗贷 |
分类 | 债权债务-个人债务 |
解答 |
一、借款用途改变是否属于骗贷 关于借款用途变更能否被视为欺诈贷款的问题,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一般的原则上看,如果借款人为获得贷款而故意对真实借款目的进行掩饰或提供了虚假的借款用途信息,同时在成功取得贷款之后私自更改借款用途,致使贷款无法按照约定时间偿还或者给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这种行为有可能被判定为欺诈贷款。 然而,如果借款人事先已经明确告知出借人其借款用途,但在借款后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得不改变借款用途,且在此过程中积极地与出借方进行沟通和协商,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弥补可能产生的损失,那么这种情况通常不会被认定为欺诈贷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借款逾期未还能否构成诈骗罪 借款逾期未还一般不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仅借款逾期未还,通常是民事纠纷,借款人可能需承担违约责任,如支付逾期利息等。但若借款人在借款时就有非法占有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出借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借款,事后又拒不归还,且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一般为3000元至10000元以上),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需综合考虑借款的背景、借款用途、借款人的还款态度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对具体情况存在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三、借款逾期未还会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借款逾期未还可能面临多种法律后果。首先,出借人有权要求借款人偿还借款本金及逾期利息,逾期利息通常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率计算,若合同未约定则按法定利率计算。其次,出借人可通过诉讼方式追讨借款,法院会判决借款人限期还款,若借款人仍不履行,法院可能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如冻结、划拨借款人的银行存款,拍卖其名下财产等。此外,若借款涉及担保,担保人需承担担保责任。若借款人有恶意逃债等行为,还可能构成诈骗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总之,借款逾期未还不仅会给借款人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 借款用途变更是否构成欺诈贷款需具体分析。故意隐瞒真实用途、提供虚假信息且私自改变用途,导致偿还违约或金融机构重大损失,或被视为欺诈。但若事先告知且因客观环境变化需变更,积极沟通协商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则一般不认定为欺诈贷款。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