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怎么认定肇事逃逸
分类 交通事故-醉驾
解答
律师解析:
确认是否符合交通案件中的肇事逃逸行为须满足如下标准:
1.涉嫌人员明知交通事故已经发生,却仍选择驾车或者抛弃车辆逃离事故现场。
2.当交通事故的相关当事人自认自身对于事故无需承担任何责任时,可能会选择立即驱车离开事故现场。
3.假如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存在诸如酗酒以及无证驾驶员此类行为上的可疑之处,报案之后却不履行在现场等候处理事务的职责,并且在离开事故现场之后又再次折返回来。
4.尽管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已经将受难者送往医院,但没有进行报案手续,也未经许可擅自离开了医院。
5.虽已将伤者送入医院,却未进行报案,且无故地离开了医院。
6.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被调查期间逃离了其所在之地。
7.倘若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了现场但是并不承认曾经发生过交通事故,然而有充足的证据可以推定其实应当知道或者猜测到发生了交通事故。
8.经过反复磋商,仍然无法就赔偿问题达成为一致意见,或者所支付的赔偿费用相较于损失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当事人并未留下真实详尽的个人资料信息,并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其是非法脱离现场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以下几种情形不应视为交通事故中的逃逸行为:
9.倘若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于事故本身的事实并无任何异议,在撤离现场之后通过自行协定得以解决,并保留了真实的个人名字和联系方式作为凭证,然而在另一方违背之前达成的协议后报案的这种情况,并非逃逸行为。
10.交通事故当事人为了能够尽快全力救援事故中的伤者,标注好被损毁的车辆和伤者的具体位置之后驾驶车辆离开了现场,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报案,由此导致的行为并不属于逃逸行为。
11.如果因为急需筹措治疗伤者所需的医疗费,不得不暂时离开医院,得到了伤者或者伤者家属的同意,并且留下了本人详细的真实信息,商定了返回的日期,在约定时间内回到了医院,这同样不应视作逃逸行为。
12.倘若交通事故的当事人由于身体上的创伤必须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各种现实原因离开了现场,但并未能及时报案的这样的情况,同样不应视为逃逸行为。
13.倘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可能因为被人身伤害的恐惧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且及时进行了报案,这种情况也不应该被视为逃逸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担全部责任:
(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二)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
为逃避法律责任追究,当事人弃车逃逸以及潜逃藏匿的,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有第一款第二项情形的,不予减轻。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