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借钱不还玩消失能不能以诈骗罪报警 |
分类 | 债权债务-债务债权 |
解答 |
律师解析:
要看具体情况。能否以诈骗罪状告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关键看债权人是否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借钱时对方存在“非法占有”、“欺骗方法”这两个基本要素,如果存在,就可以诈骗罪对其报警立案和调查;如果不存在就只能是借贷关系,提起民事诉讼。
如何区分诈骗和债务纠纷: 诈骗: 所谓诈骗,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单从诈骗数额上来说,“数额”又分为“数额较大”(3000元-10000元以上)、“数额巨大”(30000元-100000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500000元以上)。 数额不同,则量刑标准不一,以上三个数额的量刑标准分别是:3年以下、3年以上10年以下、10年以上或无期徒刑。 但无论量刑标准如何,诈骗罪都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公安机关是要进行立案调查的,这一点特别重要,区别于下文所说的“债务纠纷”: 债务纠纷: 有些“借后玩失踪”的情形,其实并不构成“诈骗”,无论数额是几万元、几十万元或者几百万、上千万。 所谓“债务纠纷”,简单理解就是因金钱而引起的,人(单位)与人(单位)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债务逾期,还是债务人失联,都属于“矛盾”、“纠纷”。 对于“诈骗”行为,公安机关有权立案调查,但是对于“债务纠纷”,处理起来就是两码事了: “债务纠纷”属于“经济纠纷”的范畴,而不是经济犯罪。对于经济纠纷,公安部曾三令五申:严禁公安机关插手债务纠纷。 也就是说,如果把债务人失联定性为债务纠纷,那么公安机关是不能立案的,也就不能通过公安这一司法资源来调查债务人的下落,本质上这类情形属于民事纠纷。 债权人想要挽回损失,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到辖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债务人履行偿还义务,倘若裁决生效后,债务人拒绝履行偿还义务,债权人才能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条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