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租房合同怎样具有法律效率 |
分类 | 房产纠纷-房屋租赁 |
解答 |
律师解析:
在租赁双方经过协商并达成关于租金、租赁期限以及任何可能出现的违约责任等详细条款共识之后,一项正式的租赁合同便成功构建起来。
而这个已经签订的租赁合同其法律效应如何,需要我们从以下四个关键角度进行严谨的审查。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合同的主体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也就是出租方和承租方是否具备有效的民事行为能力。 例如,他们是否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者或受到限制的民事行为能力者,或者出租方是否拥有该房屋的所有权或合法使用权等等。 其次,我们需要确认该房屋是否被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出租。 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出租的房屋,那么它们都是可以依法出租的。 根据相关规定,存在以下九种情形之一的房屋将无法出租: (1)尚未依法获得房屋所有权证书; (2)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方式限制房地产权利; (3)共有房屋未得到共有人的同意; (4)权属存在争议; (5)属于非法建筑; (6)不符合安全标准; (7)已设定抵押,未经抵押权人同意; (8)不符合公安、环保、卫生等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9)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出租的其他情形。 再次,我们需要审查房屋租赁合同的具体内容是否合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房屋租赁合同会约定如果房客未能按时支付租金、水电费等费用,其滞纳金将会按照每天2%的比例计算。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种约定由于滞纳金过高而显得不公,因此属于可撤销条款。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某些人利用租来的房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如果情况属实,并且出租方在知情或应当知晓的情况下,此类租赁合同均视为无效,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租金将依法予以没收。 最后,我们还需关注租赁合同是否进行过登记备案。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以及本市的租赁法规的相关规定,租赁当事人必须向房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在实践中,对于未登记备案的租赁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这类合同无效,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尽管租赁合同仍具效力,但是它并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