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大学生冒名顶替罪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一、 大学生冒名顶替罪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大学生冒名顶替罪的处罚标准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之二
【冒名顶替罪】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的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的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掩盖其罪行,或者帮助其湮灭罪迹、隐匿、毁灭罪证,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 二、冒名顶替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正常管理秩序,侵犯对象是他人接受的教育,工作、待遇的权利。冒名顶替是一种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不论是在被冒名者不知情的状态下冒名者侵害被冒名者的入学、入职、参军权利,还是被冒名者与冒名者串通进行冒名顶替行为。 2、客观要件 客观方面是行为人通过假冒他人的姓名,冒领录取通知书、伪造档案、户籍等代他人或窃取他人的利益,享受他人应当接受的教育及取得的学籍,工作,身份及待遇。如:获取被冒名人已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三个方面的特定资格。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要是掌握教学,学籍管理,户口管理的相关人员。 4、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大学生冒名顶替的行为不一定会构成犯罪,但冒名顶替他人达到了立案的标准就构成了犯罪,具体情况是需要根据实际的冒名顶替的违法事实后果来进行合法的认定,另外如果在冒名顶替的过程中还存在他人包庇或者伪证的,也需要追究法律责任。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