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缓刑人员再次过失犯罪如何定罪,过失犯罪有哪些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处罚辩护 |
解答 |
一、缓刑人员再次过失犯罪如何定罪 缓刑人员在考验期内过失犯罪的,按过失犯罪行为定罪。并且缓刑会被撤销,和原判处的刑期合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七十七条【缓刑的撤销及其处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二、过失犯罪有哪些 类型 1、疏忽大意的过失: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前提是行为人能够(应当)预见。 应当预见的内容是: 法定的危害结果。 2、过于自信的过失: 已经预见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的心理状态。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而疏忽大意是无认识的过失。 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相同: 两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区别: (意志上)间接故意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 (认识上)间的主观上考虑避免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采取的措施; 过于自信过失则考虑到可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用语上),一个是明知,一个是预见。 依据《刑法》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会被撤销缓刑。 而过失犯罪的罪名是按过失犯罪行为确定,法院判刑后,过失犯罪刑罚和原刑罚合并执行。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