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刑法救助不负刑事责任规定是怎样的?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处罚辩护 |
解答 |
一、刑法救助不负刑事责任规定是怎样的? 刑法救助不负刑事责任规定是存在见义勇为或者是紧急避险的情况之下,就可以不承担刑事责任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也不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对此有以下规定: 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2、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刑事责任能力有几种?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一)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简称刑事责任能力或责任能力。其概念和内容在各国刑事立法中一般未予规定,而是由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结合刑法中关于责任能力和限定责任能力的规定来加以明确和确认的。从外延看,凡不属刑法规定的无责任能力人及限定责任能力的人,皆属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简称完全无责任能力或无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根据现代刑事立法的规定,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一般指两类人,一是未达责任年龄的幼年人;二是因为精神疾病而没有刑法所要求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 (三)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也可称为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从设立这一责任能力层次的立法例看,这种相对无责任能力人都是已超过完全无责任能力的年龄但又未达到成年的一定年龄段的未成年人。 (四)限制性刑事责任能力 又称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中间状态,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在当代的社会,并不是所有的违法犯罪的情况都知道追究其刑事责任,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状态,还有就是具体的行为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判断,比如说有一些刑法救助活动,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遇到刑法救助不负刑事责任规定是怎样的?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怎样去处理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对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多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好的通过法律去解决。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