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可以判拘役? |
分类 | 交通事故-交通肇事 |
解答 |
可以,犯交通肇事罪的,只能说在一般情况下被判缓刑的可能性会很大,不过并不是必然会被判缓刑。 实际还要结合案件的情况,看是否满足《刑法》中规定的缓刑条件,若满足的话,那么在诉讼过程中可以争取一下,这样最终就有很大可能被判缓刑。 情节较轻可能会适用缓刑,情节严重,在肇事之后逃逸甚至致人死亡逃逸,则不可能适用缓刑。 所谓缓刑适用的原则,就是在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过程中,特别是缓刑适用过程中必须始终考虑的规则和因素,包括法定因素和酌定因素。 1、法定因素。 (1)看是否具备法定从轻和减轻情节。 也就是是否符合《刑法》第67条和68条关于自首和立功的规定。 具体到交通肇事罪,主要看肇事者在案发后是否有主动报案、自动投案、委托他人报案等自首情节,当然还包括是否构成立功等因素。 (2)看是否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 首先是刑期的要求,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才可能被判处缓刑。 对交通肇事罪而言,只有不具备加重情节的一般交通肇事,才满足缓刑适用的刑期要求。 其次是实质要求,即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 再次,必须不是累犯,累犯的人身危险性严重,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较大,故累犯不得适用缓刑。 2、酌定因素。 (1)考虑被告人在交通肇事中所负的责任大小。 从目前的法律规定看,只有负全部责任和主要责任、同等责任的才可能构成,那么在具体量刑时如果危害结果相同,而被告人所负的责任不同,量刑时亦应有所区别。 (2)考虑被告人犯罪后的态度,包括认罪态度、案发后能否如实供述犯罪事实。 犯罪后的态度直接反映行为人人身危险的程度。 对案发后没有逃跑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案情的被告人在量刑中应该予以考虑。 (3)考虑被告人是否对被害人及时抢救、治疗。 在司法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案发后肇事人在慌乱中忘记报案、投案,而是主动将被害人送至医院抢救、治疗。 及时抢救、治疗被害人并不是法定从轻、减轻情节,但效果却比自首更明显,其直接避免、防止了损失的扩大,因而必须对被告人的这一行为进行鼓励,即便抢救的行为并未能避免被害人的死亡,在量刑中必须予以考虑,而且酌情考虑的幅度应比照自首进行。 法院审理交通肇事案件的时候,会按照当事人自首表现、犯罪情节、是否积极赔偿等考虑是否给予缓刑。 如果具备这些条件,即使交通肇事罪没有谅解书,法院也会在量刑的时候酌情考虑。 按照刑法规定,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最高可以被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