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种类
刑罚种类,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依据犯罪嫌疑人行为特征及社会危害程度科以何种刑法的种类。
问题 | 间接故意 |
分类 | |
解答 |
![]() 一、间接故意内涵的界定间接故意犯罪类型是否为刑法故意犯罪的规定所含括,刑法第14条明确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一规定揭示了犯罪故意应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部分构成。换言之,行为人能够认知其行为具有社会非难性,同时希望或者放任其行为发生的心态,则构成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故意。 二、间接故意的构成要素(一)认识因素间接故意的构成要素在心理形式上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部分组成。所谓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1 )行为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犯罪中它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认识到的内容包括明知做什么或正在做什么;在某些犯罪中必须认识到的内容有:行为的方式,行为的时间,行为的地点等。(2)行为的结果。(3)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4)说明犯罪客体的事实。这些事实主要指犯罪对象, 其次指那些能够说明被侵害社会关系的其他事实,如社会心理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等。(5)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间接故意只能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如果行为人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必然发生,那就不能说他对结果发生或不发生抱着听任的态度了,笔者认为,间接故意的认识程度只能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认识,即“可能性认识”,而不包含“必然性认识”。 (二)意志因素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与前述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紧密关联,而且是间接故意构成的决定因素。正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对某种犯罪行为的危害结果认知的可能性,才导致其对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采取放任的心理态度。在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中,存在着希望意志和放任意志两种表现形式。希望意志存于直接故意之中;放任意志则存于间接故意之内。“放任”的精义是,行为人在追求客观结果时的一种消极心理态样,即介于积极追求和反对之间,不计后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本身包含了一种不顾危害后果发生,执意实施一定行为或不实施一定行为的内容。如果说对行为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表现了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性”;那么对结果发生的放任意志,则反映其非直接追求客观结果的“间接性”。 三、间接故意的范围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 1、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 2、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 间接故意犯罪主要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面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这里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追求某种危害结果而对同一对象可能造成的另一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二是对某一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时,放任对另一对象造成危害结果;三是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 四、间接故意与其他主观罪过的界限(一)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界限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 (二)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界限依据刑法基本原理,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基于犯罪的构成要件,对行为人做主客观统一的综合评价。在传统刑法理念中,罪过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具体而言,故意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又可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从而形成了: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过失和疏忽大意过失这四种罪过类型。在这其中可以看到: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存在接壤的领域,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重合之处。 1、二者相似之处: (1)认识上,对危害结果都有预见。 (2)意志上,对危害结果都不是希望的,即没有追求其发生的意欲。 2、二者的区别是: (1)认识程度有所不同,间接故意的认识的程度较高。 (2)对危害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即危害结果发生也罢,不发生也罢,都不在乎。 间接故意相关词条
|
随便看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