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履历 1984年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先后任助教(1985年)、讲师(1987年)、副教授(1989年)、教授(1993年)、博士生导师(1994年)。 1998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1] 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 。 现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研究领域
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判例刑法学
学术思想
陈兴良教授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刑法哲学研究,二是规范刑法学研究,三是判例刑法学研究。前者的贡献在于提升刑法学的学术品味,后二者的作用在于指导刑事司法实践。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兴良在其主编的《罪名指南》中说:在1997年刑法修改讨论中,有学者提出了将嫖宿幼女的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的主张,并被采纳。 陈兴良在书中称,将嫖宿幼女以强奸论处,固然体现出了立法机关打击嫖宿幼女行为,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决心。但从立法技术上讲,不太科学。“因为嫖娼毕竟不同于强奸。” 13年后的2010年6月,法工委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时候,对当时的立法原意作出了正式解释:一,单设罪名从法律上明确和严重追究嫖宿幼女的刑事责任;二,以五年有期徒刑作为起刑点,在刑法分则各罪中属于较高的,严厉打击这种犯罪。 刑法学界普遍认同法工委的解释,但民间则更多地认为,将嫖宿与强奸区别对待,是在纵容犯罪。 4获奖荣誉 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获美国犯罪社会学会国际学术奖;2010年获日本刑法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科研成果
专著
《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刑法的知识转型(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系《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一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教义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判例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刑事法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口授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版 《刑法总论》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刑法的启蒙》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刑法适用总论》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 《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一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3版 《遗传与犯罪》 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共同犯罪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论文
1.《中国社会科学》(2篇) 主观恶性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02 罪刑关系论(与邱兴隆合著),《中国社会科学》1987/04 2.《法学研究》(27篇) 犯罪论体系的位阶性研究,《法学研究》2010/04 走向学派之争的刑法学,《法学研究》2010/01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法学研究》2009/06 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刑法学的反思性检讨,《法学研究》2008/06 犯罪范围的合理定义,《法学研究》2008/03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价值论与方法论的双重清理,《法学研究》2007/05 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法学研究》2006/02 刑法教义学方法论,《法学研究》2005/02 目的犯的法理探究,《法学研究》2004/03 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法学研究》2000/01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法学研究》1998/06 刑法公正论,《法学研究》1997/03 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法学研究》1996/02 刑法的价值构造,《法学研究》1995/06 刑法的人性基础,《法学研究》1994/04 论人身危险性及其刑法意义,《法学研究》1993/02 论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和范畴体系,《法学研究》1992/02 论主观恶性中的规范评价,《法学研究》1991/06 资格刑比较研究,《法学研究》1990/06 论共同犯罪立法与司法的完善,《法学研究》1989/06 刑法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与邱兴隆合著),《法学研究》1988/05 经济犯罪的立法对策(与赵国强合著),《法学研究》1988/02 论中国刑法中的共同正犯,《法学研究》1987/04 论身份在定罪量刑中的意义,《法学研究》1986/06 论中国刑法中的情节加重犯,《法学研究》1985/04 论中国刑法中的片面共犯,《法学研究》1985/01 论教唆犯的未遂,《法学研究》1984/2 3.《中国法学》(15篇) 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中国法学》2010/04 行为论的正本清源——一个学术史的考察,《中国法学》2009/05 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地位——以罪责构造的变动为线索的考察,《中国法学》2008/05 违法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中国法学》2007/03 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中国法学》2006/04 违法性认识研究,《中国法学》2005/04 一般预防的观念转变,《中国法学》2000/05 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学》1999/06 论证券犯罪及其刑法调控(与陈正云、张旭合著),《中国法学》1994/04 挑战与机遇:面对市场经济的刑法学研究(与高铭暄合著),《中国法学》1993/06 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中国法学》1993/04 九十年代刑法学的理论走向(与马克昌、杨敦先合著),《中国法学》1992/05 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中国法学》1992/04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经济犯罪(与杨敦先合著),《中国法学》1990/02 论中国刑法的发展完善——关于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思考,《中国法学》1989/03 4.《中外法学》(12篇) 犯罪构成论:从四要件到三阶层---一个学术史的考察,《中外法学》2010/01 利用柜员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中外法学》2009/01 中国死刑的当代命运,《中外法学》2005/05 “无行为则无犯罪”——为一条刑法格言辩护,《中外法学》1999/05 刑法修改的双重使命:价值转换与体例调整,《中外法学》1997/01 金融诈欺的法理分析,《中外法学》1996/03 论刑罚权及其限制,《中外法学》1994/01 经济领域中失范行为的评判及其法律抗制(与刘华合著),《中外法学》1993/03 刑法哲学研究论纲,《中外法学》1992/03 死刑存废与人权保障(与杨敦先合著),《中外法学》1991/06 论主观恶性中的心理事实,《中外法学》1991/01 呼唤法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中外法学》1989/02 5.《政法论坛》(6篇) 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政法论坛》2006/05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之引诱行为的研究——从张耀喜案切入,《政法论坛》2004/05 未完成罪研究,《政法论坛》2000/03 故意责任论,《政法论坛》1999/05 经济犯罪的防治对策(与曲新久合著),《政法论坛》1992/04 受贿罪构成新探(与王作富合著),《政法论坛》1991/01 6.《法律科学》(15篇) 刑法学:向死而生,《法律科学》2010/01 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6/03 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法律科学》2005/04 奸淫幼女构成犯罪应以明知为前提——为一个司法解释辩护,《法律科学》2003/06 部门法理学之提倡,《法律科学》2003/05 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法律科学》2002/01 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辨正,《法律科学》1999/06 法的解释与解释的法,《法律科学》1997/04 罪刑均衡的价值蕴涵,《法律科学》1996/04 腐败的成因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5/06 论量刑情节(与莫开勤合著),《法律科学》1995/02 论意志自由及其刑法意义,《法律科学》1993/05 论客观危害中的行为事实,《法律科学》1992/06 论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法律科学》1991/06 论中国刑法中的连累犯,《法律科学》1989/01 7.《法学》(30篇) 罪刑法定原则的本土转换,《法学》2010/01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一个学说史的考察,《法学》2009/07 婚内强奸犯罪化:能与不能——一种法解释学的分析,《法学》2006/02 “应当知道”的刑法界说,《法学》2005/07 论犯罪构成要件的位阶关系,《法学》2005/04 为辩护权辩护——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辩护权,《法学》2004/01 司法解释功过之议,《法学》2003/08 死刑存废之应然与实然,《法学》2003/04 入罪与出罪:罪刑法定司法化的双重考察,《法学》2002/12 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理性思考,《法学》2002/08 劳动教养:根据国际人权公约之分析,《法学》2001/10 劳动教养之权力归属分析,《法学》2001/05 相似与区别:刑法用语的解释学分析,《法学》2000/05 论无过当之防卫,《法学》1998/06 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兼论司法法之存在及其合理性(与周光权合著),《法学》1997/03 刑法价值序说,《法学》1996/10 金融犯罪的特征及立法完善,《法学》1996/01 法律解释的基本理念,《法学》1995/05 证券犯罪的立法构想,《法学》1994/02 刑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学》1993/04 晚近刑事立法中的共同犯罪现象及其评释,《法学》1993/01 中国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的反思,《法学》1992/07 对两个刑法司法解释的理论探究——兼论法条的从重选择,《法学》1991/10 建立受贿罪罪名体系的构想(与王玉珏合著),《法学》1991/06 关于设立非法竞争罪的建议,《法学》1990/02 对经济犯罪疑案的反思,《法学》1989/06 修改刑法与关系法规的处理(与青峰合著),《法学》1989/03 数额与共同经济犯罪,《法学》1988/12 从犯如何比照主犯处罚之我见,《法学》1988/10 试析诈骗保险金的犯罪,《法学》1987/02 8.《现代法学》及改版前的《法学季刊》(9篇) 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结构性缺失及其颠覆——从正当行为切入的学术史考察,《现代法学》2009/06 共同犯罪论,《现代法学》2001/03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现代法学》1999/05 法律多元:理念、价值及其当代意义──尤其从刑事角度的思考(与周光权合著),《现代法学》1996/06 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现代法学》1996/03 禁止重复评价研究,《现代法学》1994/01 群体犯罪学初探,《现代法学》1990/01 经济犯罪学初探,《现代法学》1989/01 论共同犯罪与一罪数罪,《法学季刊》1987/04 9.《法商研究》及改版前的《中南政法学院学报》(7篇) 刑法竞合论,《法商研究》2006/02 不以骗取税款为目的的虚开发票行为之定性研究—非法定目的犯的一种个案研究,《法商研究》2004/03 犯罪构成:法与理之间的对应与紧张关系,《法商研究》2003/03 正当化事由研究,《法商研究》2000/03 一般预防论,《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3/02 刑罚目的二元论,《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02 论中国刑法中的刑罚执行,《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9/04 10.《法制与社会发展》(6篇) 间接正犯:以中国的立法与司法为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05 论犯罪的对合关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04 犯罪构成的体系性思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03 犯罪不作为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05 刑法机能二元论,《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04 犯罪价值论,《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06 11.《法学家》及改版前的《法律学习与研究》(12篇) 四要件: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法学家》2010/01 刑罚改革论纲,《法学家》2006/01 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刑法,《法律学习与研究》1997/03 侵占罪与贪污罪之比较,《法律学习与研究》1996/04 克拉玛依“12•8”特大火灾案代理词(与赵秉志、邓又天、赵长青合著),《法律学习与研究》1995/06 关于贿赂的比较研究,《法律学习与研究》1993/Z1 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界限的法律思考,《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05 论出版活动中犯罪的司法与立法问题,《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04 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比较研究,《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03 浅论经济违法,《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03 关于司法机关等三个问题的简答,《法律学习与研究》1986/03 试析中国刑法中的法条竞合,《法律学习与研究》1986/03 12.《法学杂志》(12篇) 宽严相济政策与刑罚规制,《法学杂志》2006/0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下),《法学杂志》2006/0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上),《法学杂志》2006/01 死刑限制论的一个切入——以故意杀人罪为线索的展开(与葛向伟合著),《法学杂志》2005/05 故意杀人后取财行为之定性研究——计永欣案分析,《法学杂志》2004/05 走向理性思辨的犯罪学──读《预防犯罪学导论》,《法学杂志》1995/04 犯罪概念之比较及其意义(与李贵方合著),《法学杂志》1993/01 论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与王晨合著),《法学杂志》1992/01 论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及其两者关系,《法学杂志》1991/04 论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法学杂志》1989/06 中国刑法中的法条竞合及适用,《法学杂志》1986/06 论中国刑法中的间接正犯,《法学杂志》1984/01 13.《法学评论》(5篇) 非家庭成员间遗弃行为之定性研究——王益民等遗弃案之分析,《法学评论》2005/04 过失责任论,《法学评论》2000/02 论法人共同犯罪,《法学评论》1991/06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犯罪原因(与王作富合著),《法学评论》1990/04 论经济犯罪的内在结构(与赵国强合著),《法学评论》1989/06 14.《当代法学》(4篇) 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当代法学》2005/03 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与加害的关系切入,《当代法学》2004/02 行为科学视野中的刑法学,《当代法学》1993/04 晚近刑事立法中的法条竞合现象及其评释,《当代法学》1992/01 15.《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及改版前的《华东政法学院学报》(6篇) 人格刑法学:以犯罪论体系为视角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06 独立而中立:刑事法治视野中的审判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06 转型与变革:刑法学的一种知识论考察,《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03 合法贷款后采用欺诈手段拒不还贷行为之定性研究——从吴晓丽案切入,《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4/03 刑罚目的新论,《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03 罪刑法定的司法适用,《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8/01 16.《政治与法律》(7篇) 犯罪客体的去魅——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政治与法律》 2009/12 刑法修改中的若干主要问题,《政治与法律》1997/01 罪刑均衡的理论建构,《政治与法律》1996/04 刑罚存在论,《政治与法律》1995/04 刑事干预的理论基础,《政治与法律》1995/02 科学性与人文性──刑法学研究的价值目标,《政治与法律》1995/01 回扣对策论(与黄振中合著),《政治与法律》1993/02 17.《环球法律评论》(2篇) 刑法机能的话语转换——刑法目的论的一种探讨路径,《环球法律评论》2008/01 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罪量要素——立足于中国刑法的探讨,《环球法律评论》2003/03 18.《清华法学》(2篇) 从刑事责任理论到责任主义——一个学术史的考察,《清华法学》2009/02 构成要件的理论考察,《清华法学》2008/01 19.《北大法律评论》(4篇) 关于死刑的通信,《北大法律评论》2005/01 受雇佣为他人运输毒品犯罪的死刑裁量研究——死囚来信引发的思考,《北大法律评论》2005/01 犯罪:规范与事实的双重视角及其分野,《北大法律评论》2000/02 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周光权合著),《北大法律评论》1998/01 20.《刑事法评论》(18篇) 走向共犯的教义学——一个学术史的考察,《刑事法评论》第25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老而弥新:储槐植教授学术印象,《刑事法评论》第 2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共同正犯:承继性与重合性——高海明绑架、郭永杭非法拘禁案的法理分析,《刑事法评论》第21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正当防卫的制度变迁: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以个案为线索的分析,《刑事法评论》第19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对68起无罪案件的实证分析,《刑事法评论》第1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怀念振想教授--《公务犯罪研究综述》序,《刑事法评论》第16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判例教学法:以法系为背景的研究,《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劳动教养制度:一个文本的研究,《刑事法评论》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刑法的宪政基础,《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我所认识的邱兴隆:其人其书与其事---《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代序,《刑事法评论》第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法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考察--尤其以刑法学为视角,《刑事法评论》第7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刑事法治的理念建构,《刑事法评论》第6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理念、规范、体制之考察,《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一个刑法学人的心路历程,《刑事法评论》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论不作为犯罪之作为义务,《刑事法评论》第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念角度和立法技术层面的思考(与周光权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 历史的误读与逻辑的误导——评共同犯罪的修订,《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 从政治刑法到市民刑法——二元社会建构中的刑法修改,《刑事法评论》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版 21.《刑事法判解》( 7 篇) 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罪之定性--韩正连故意杀人案,《刑事法判解》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非法占有贷款目的之认定研究,《刑事法判解》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正确对待口供,《刑事法判解》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重大责任事故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受贿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侵占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盗窃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河北法学》(4篇) 拘禁他人并向其勒索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杨保营案的分析,《河北法学》2005/03 罪犯处遇的法理分析,《河北法学》1997/01 论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不特定性(与黄振中合著),《河北法学》1992/05 论胁从犯的认定,《河北法学》1989/02 23.《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7篇) 作为义务:从形式的义务论到实质的义务论,《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03 故意毁坏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以朱建勇案和孙静案为线索的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01 当代中国的刑法理念,《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03 组织男性从事同性性交易行为之定性研究——对李宁案的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01 罪刑均衡的司法体认,《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02 刑种设置的法理分析,《国家
|